> Week 4
 
bookcover
 

draqula

主人翁杰娜是一個渴望愛的女子,法官的繁冗工作之餘,但杰娜喜歡自己的工作,這是一種正義的伸張,就算是金融洗錢案也是校正了不法的社會風氣,雖然如此,但她怎麼會如此孤單,一個人的夜、一個人吃飯,她渴望著愛與被愛的感覺,可是那該死的電話就是沒有響。剛好手上的案子可以竊聽,杰娜趁機請人將竊聽器裝在前男友的心理醫生診所中。

剛開始,杰娜只聽前男友的段落,也才終於搞清楚前男友的交友狀況,感情已經回不去了,早被判了出局。於是穩定的磁性聲音吸引了她的注意,她不再只聽前男友的諮詢,她愛上了心理醫生的聲音,剛好同事偵辦的吃人魔案件陷入膠著,請她為顧問一同勘驗現場,又一個死者,被撕食的女子,相同了死亡方式,類似返古的獻祭,辦案人員毫無頭緒,偏偏剛好心理醫生的某個病患引起了杰娜的注意,也將她捲入了邪惡的森林。

就這樣開始偏離了我所熟知的世界,人類學、考古學、人類起源、基因學、心理疾病,漸漸地融入了專業的領域,閱讀起來卻並不艱澀,隨著劇情推演、緊追著可能的線索,一步步走向未知的世界;從巴黎出發跨越了大半個地球,為了追尋非法監聽的病患,杰娜幾乎散盡積蓄,追著打聽來的消息,走訪落後的偏遠地方。

書中也穿雜著許多專業的理論和知識,在閱讀小說之餘更長了見識,而且完全跳脫老學究的賣弄,恰如其分地側寫著兇手,其實小說牽扯到的結構與理論又多又雜,甚至源頭直指上個世紀的德國軍營,但就在作者用心的鋪陳下,接收起來毫不吃力,也才能在這些理論架構下發現作者恢弘的創造力,竟然能夠搭建出這般的故事。

森林是不邪惡的,但人心呢?人心中的邪惡會不會遺傳?有沒有會遺傳的邪惡?我想邪惡是會遺傳的,當小我孤立起自己就是邪惡的本質,人、我之分辨是一切鬥爭的起源,可是合一狀態中的人無法阻隔他人的惡意,小我是一種保護機制、也是進步的原動力,小我不是不好,但只是工具而已,如果我不在乎會不會被看見、不在乎人家有我沒有的東西,世界是和平的,只可惜欲望無窮,從中衍伸出的邪惡,就非常可怕了。

故事中沒有告訴我們兇手的邪惡是遺傳?是學習?但扭曲的人性已經回不去了,嗜血的本能一旦凌駕於人性之上,邪惡便如鬼魅附身般;這樣的小說讀起來很豐富也很過癮,書後讓我想要去找更多關於狼孩子的書籍來充實知識的部份。

 
 



 
 
bookcover
 

nydia5

在伊格言的《噬夢人》裡,未來的人們將追求著大量的感官刺激,彷彿自己的心靈已經乾涸,再也無法提供白日夢的想像服務來自足一樣。這總讓我想起電影《駭客任務》裡,有些人是迫切的想脫離母體,即使真實的世界是如此荒蕪,也不願再依賴這種幻相的滿足感是背道而馳。但究竟我們又該如何確認自己是在夢境裡體驗真實?還是在實境裡逃避幻相呢?

未來的戰爭,似乎也很常被設定以機器人為要角,或進階一點的生化人與人類之間所延伸的問題上。雖然我們無法一口咬定,小說或電影是否可幫助我們展望未來?但為何人類總會在明知結局是毀滅的前提下,還是硬要迎向自己的命運呢?因此才更加及時行樂的追求感官的極限嗎?機器人或生化人的出現,真的是未來趨勢嗎?亦或人類究竟是想扮演怎樣的上帝角色,以解開自己的身世之謎呢?或是為自己帶來更多不可收拾的科技災難?

雖然背景設定在於未來的年代,但讀者們根本無需擔心閱讀起來會有距離感,因為我忍不住想讚嘆作者的想像力,再輔佐自創註解的偽維基百科,將這些虛幻而不真實的天馬行空呈現的煞有其事般,有幾度我差點就想把它當成是什麼新知識加以吸收,而分不清它並不存在於我們時空裡的模糊地帶。甚至是太過投入於篇幅章節裡,每次抽離出故事的情境外,又會對於自己原來是活在古典時代(也就是現代)而感到驚訝不已,或許有部份原因,是作者也常引用目前科技的技術為延伸所致吧?

其實只要提到機器人,一定會聯想到艾西莫夫這位鼻祖,他所提出的機器人三大定律:第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也不能在人類受到傷害時袖手旁觀;第二、機器人必須遵守人類命令,除非該命令違背第一定律;第三、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自保過程中違背第一和第二定律。從以上三點看來也不難得知,人類當初創造的初衷,其實只是想分擔自己的勞動量,使其成為生活中某方面的幫手。而伊格言就更進階以生化人為主題,一種介於人類與機器人之間,又類似於複製人的量產技術,最後再深入機器是否也能擁有人類獨特的心理與心智層面來探究。雖然這點在改編自艾西莫夫的電影《變人》裡也有相同的遠見,但《噬夢人》所建造的格局更廣泛,相較下可說是一點也毫不遜色啊!對未來可能面臨的議題,抱持著好奇心的讀者,相信這本書絕對會替你開啟一線曙光。

 
 



 
 
bookcover
 

draqula

超絕妙的劇本,基本上剛拿到書的時候我還沒將書跟相聲聯想在一塊兒,略翻了一下文本知道是本而已,但從來沒想過劇本竟然如此有趣,這是一本讓我從頭笑到尾的書,第一次知道閱讀可以麼輕鬆快樂。

才開始翻頁,聽過的相聲口語就自動在大腦中唱起雙簧來了,隨著口語的跳動翻著書頁的我竟爆笑出聲,本書收錄了兩個相聲段子的劇本,可我就不明白這書明怎取做惡鄰依依?喔,請見前言,書除了這段以外都由對話構成,第一個段子就是依依了,分成四個部份,每一個部份都有一個女子叫做依依,但年代、背景都不一樣,四個依依特殊的身分構成了一段詼諧的演出。

而且我發現閱讀相聲的劇本,才能體會出撰寫者的用心,帶著口語的速度閱讀反而更能比聆聽、觀看表演時對內容印象深刻,尤其是冗長的名詞,通常演員都會加快速度帶過而讓觀眾沉醉在當下的暢快速度中,卻很少在觀眾腦中留下痕跡,但閱讀劇本就不同了,可以看出四個交錯在不同時空裡的依依分別的背景,當然相聲要有趣,穿插的東西可就多了,也顯示出一個劇本的深度。

依依們不僅僅是大時代裡的小女子,更是女性轉變的縮影,一位依依是妓女戶中的明日之星、一位依依是富家千金、一位依依是獨立自主的現代女子、一位依依是男人幻象的女性/母性原型;在串場上不僅僅運用了大家而熟能詳的童話故事橋段,還有大量重複的聲韻趣味,連歷史文化一塊切入,也不放過通俗性趣,更在廣度上將政治角力納入幽默,全篇讀來真是笑聲不斷,可以想見表演的巧妙。

讀完這書,見識到相聲不僅僅只是開口耍耍嘴皮子,看似淺略的技藝有著深沉的文化素養,寫到讓人會心大笑的橋段是需要非常深刻的觀察與體悟,才能將通俗與尖銳課題化作輕鬆的笑料;閱畢,發現人生好有趣,可以體會到文化真的很重要,今天如果只剩下撕裂、分割、與對立,社會風氣會讓每個人都嘆氣,但這些社會現象也可以用輕鬆的觀察轉化掉,畢竟發生的都已經過去了,笑看過往的事實是一種風度,也就是接受不同意見,但是當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尊重自己的文化時,相信沒有人願意玷污它;所以現在的我們不是要去伸著手指向別人,而是警惕著自己,要愛自己的文化。

 
 



 
 
bookcover
 

kellyyi

原本掂著厚度,想說應該又是要耗費許多的時間與腦力,不過這本書讀起來卻比想像中順暢非常多,一轉眼就翻了一大半了。
故事敘述的是一位身份交代未明的吸血鬼小孩,以及一個在學校不斷被霸凌的男孩。
這本書在「性」跟「性嗜好」方面有不小的著墨,這個部分話題性很足!
例如吸血鬼小孩他是異性戀或是同性戀?
還有照顧吸血鬼小孩的大人有戀童癖的性傾向。
這是這本書很特別的地方。在性的方面,是混淆、錯置、無所依歸的亂象。
至於整個故事結構,說真的我不認為有何特出之處,
當然比起前陣子還很流行的吸血鬼愛來愛的小說,這本書內容豐富多了(最起碼也還有性議題)。

十足的話題性使得這本書除了先被翻拍成丹麥版的「血色入侵」,甚至在票房大賣之後,又被好萊塢再度改拍成「嗜血童話」。
因為連續被翻拍使得我對於這本書產生了高度的好奇,雖然我覺得故事架構沒有特別精彩,但是這真的是一本算是長篇裡面讀起來很順暢的優質作品了。

我其實喜歡作者處理、雕琢每一個角色的方式。
每一個人,每一個噢,都有他們的缺陷之處。 不完整的婚姻、同儕的欺凌、社會眼光的批判、無法獲得同伴的孤單。

每一個角色的微笑背後,都有一絲微苦的淒美感,在我看來,經由這樣所調配出來的角色的色度,更拉近了我與這本書的距離也產生了更多的認同感。 在這些血腥、殘酷、恐怖、噁心的劇情底下,其實潛藏的都是我們對於愛的渴望跟無限的犧牲。
這個部分讓我非常的動容。

附帶一提,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是Let the right one in ,這是書裡面的一個梗。
好像吸血鬼界有這樣的傳說跟限制。
吸血鬼要進入一個陌生空間時,必須經過對方的「邀請」。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玩的部分,讓我看見這本成人小說背後作者精心鋪設的一點童稚之心(這是個人想法啦XD)

我也喜歡結尾那個一筆完成、不拖泥帶水的豪邁氣勢!

越看越欲罷不能指數:★★★★★

 
 



 
 
bookcover
 

ilovecoke

「歐洲塞爾維亞地區有一個傳說:猶大為上帝之子犧牲後成為吸血鬼,其後裔繼承血脈,身上有猶大的紅色胎記,會在犧牲者身上留下三個交叉十字——猶大背叛耶穌的記號。」(摘自《猶大之裔》書籍介紹。)

《猶大之裔》就是一本建構在這樣的設定之下,敘事時間橫跨三百多年的長篇小說。
厚厚的一本書,還沒翻開,光看簡介,就覺得口氣不小。出版社用了:「有史以來最華麗血魅的小說!」、「沒翻開《猶大之裔》之前,你沒讀過真正的吸血傳奇。」這樣的宣傳字眼。
在最近「吸血鬼」橫行書市的狀況下,「最……」、「真正的……」這樣的文宣不免讓人懷疑是否會有廣告不實的嫌疑!抱著那麼一點點遲疑的心情,我翻開了這本書。

但,從開頭,作者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我熟悉生命的旋律…….非常單調,如電子頻率,變化極少,……音調一分鐘響起的次數介於五十到八十之間之間,……,」每個句子都像一個線索,讓我不斷地猜,主角到底是?……該不會又是死神吧?
就在這樣的「猜」當中,我掉進了作者精心設計的故事謎團中。

「顛覆」總是讓舊題材有新可能的最佳方法。
《猶大之裔》怎麼說,都不能算是吸血鬼的經典。
畢竟吸血鬼的形象已經被搶先一步,以一種難以攻破的方法建立,並且不斷地被後續的跟風之作,一次又一次的強化。
但作者,的確為吸血不死魔殺出了另一條血路。
光是「猶大出賣上帝,是為了成全上帝,為上帝犧牲」這樣的說法就夠讓我眼睛為之一亮了。
更不用說,作者能夠打破吸血魔就是只會「張口咬人脖子,吸乾鮮血」這樣傳統老招的畫面形象,而是更進一步地賦予了「人性」:「別把我們跟那些在外面像動物肆虐人類的吸血鬼相提並論。我是個不死魔,你也是。我們是永恆之軀。……我們不能像巫皮惡一樣,而應自我克制,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顯示我們高其一等。」

對我來說,也是因為這樣的「人性」,讓這部小說,有了值得一看的理由。
在裡頭,除了人鬼大戰,更精彩的是不死魔之間的勾心鬥角:「血族會絕大部分由一群傲慢的男女組成,對自己聰明才智自恃甚高,他們不但未如要求分享知識,反而私下保留最重要的成果。」

我記得小時候,每次看鬼片,都覺得超恐怖的。
後來,這樣鬼嚇人的片子看多了,招數總是換湯不換藥,總覺得乏味。
小說電影,轉而朝向「人心險惡」路線涉獵,發現人比鬼還可怕一百倍。
結果這《猶大之裔》結合了「鬼」魅的恐怖,又跟人類偷學一些壞心眼。
這些吸血鬼啊~~真是糟糕喔!!
不過,小小透漏一下,這女主角(女主鬼)其實算是有顆溫暖的心啦。
「這是她身邊第一次出現可能真正是母親的人,卻是為了殺她而現身。是為了解救她,我對自己說,隨後舉起武器,刀尖對準心臟。『不會痛的,孩子。』我在她耳邊低語,撫摸她的頭『安靜躺著』。」
如果只看這段文字,肯定夠令人覺得摸不著頭緒的,覺得超級矛盾的。卻又讓人很想搞清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我覺得,這小說看起來,就像這樣——五味雜陳,但就是好看!

 
 



 
 
bookcover
 

楊薏萍

推薦給和我一樣憤世嫉俗的人。

這本書的書名聳動,也頗像去死去死團的阿宅發言,不過實際上【反對愛情】反對的不是愛情這樣情感,而是名為愛 情的社會道德規範。換句話說,這本書中揭示出世人一般認知中,披著愛情外衣的親密關係下實質的內容,儘管那些 早已遠離愛情的本質,但以愛之名,這些都不可反駁。

愛情是什麼?無法捉摸的愛情無限延伸,直接就和更具象的婚姻劃上等號,一般人口中的愛情,其實囊括了許多的權 利與義務。

【「經營你的感情」是我們早已接受的親密關係格言,表現良好並且費心討好對方(如同討好上司)、在性交中努力 達到高潮(假裝的也行),才能換來幸福的青鳥。倘若如此地勞心又勞力,上班下班又有什麼區別?我們都是在做雙 倍的超時工作。從這個角度,我們的親密關係不就是另外一份無給薪、只提供員工宿舍的工作?】

我在大學時寫過一篇所謂婚姻制度其實是個經濟制度的報告,這一點在本書被分析得更透徹。從工業革命開始,製造 方式的改變影響了世界經濟,也影響了人們對於情感的看法。用面對工作的方式,“努力“去“經營“情感,經營的究竟 是“情感“的本身,還是婚姻或親密關係附加的益處?整本書以理性分析的方式分析出所謂的“愛情“中的種種行為,一 條條為讀者問出為什麼。

雖然說是我這樣憤世嫉俗的人會喜歡的書,但看完後並不會更加的憤世嫉俗,反而會更確定愛情的本質。

 
 



 
 
bookcover
 

coccus

《無用男之城》式在描述日本戰國時代,豐臣秀吉派石田三成率兵攻打「忍城」,卻打得亂七八 糟的戰役。這場戰役讓三成背負著「戰下手」的名號,是場有名的戰爭。

歷史小說和一般小說不同,一般小說的人物是作者自創,讀者對角色的認知一片空白,完全靠作 者在小說中慢慢雕塑。但歷史小說不同,主要人物都是在歷史上存在的人物,作者可以費心力重 新介紹,也可能假設讀者對人物已經有基本的認識,然後迅速帶入主題,這樣能描寫更深入的細 節,但是對那段歷史不熟悉的讀者就會讀得很痛苦,例如本書就帶給我這樣的窘況……

作者並未直接描寫忍城之戰,而是先側寫雙方的主要將領,埋下後續發展的伏筆。描述中有大量 留白,讀者可以盡量想像、也可能會腦袋一片空白,像我就不知道中間到底發生什麼事情,讀的 非常混亂。例如一開始的水攻,我根本不知道有水攻這種戰術,所以根本連水有沒有潰堤都看不 出來 冏 不過我最困擾的是為什麼三成要抓住秀吉的腳阿=口=?!這樣畫面能看嗎???

讓我覺得很奇妙的還有作者對肌肉的描寫。「乍看之下緊實身軀上的贅肉削落到極致,肌肉在舉 手投足間彷彿會發出聲響般具有彈性。」唔,有一種很好吃的感覺?好像問這個壯漢有沒有B- cup (???)

其實本書的主角是阿瓜大人。阿瓜大人一開始給我的感覺是更白癡的尚隆-十二國記系列中的小 松尚隆。小松尚隆原本是藩鎮的繼承人,但是卻總是與一般百姓打打鬧鬧,在危急時百姓也誓死 效忠,只是不像阿瓜大人總是幫倒忙。不過尚隆很明顯的肚子裡早有計算,要耍手段絕不手軟。 但阿瓜大人更可怕,心機之深連近臣都會感到恐懼。這種特質在小說中看來相當有趣,但在現實 中就太可怕了,如果遇上下場大概會和三成一樣慘……

總之,這是本不適合對戰國時代沒概念的人看的小說!想看秀吉的話還不如去看利休之死…只不過 這本會讓人討厭秀吉 XD

 
 



 
 
bookcover
 

s934159

喜歡向陽的文字,是從《向陽詩選》開始,喜歡他的音節聲韻,喜歡他精確地傳播土地的聲音,喜歡他以主播的口氣,報導人間的悲歡無常,喜歡他以文字,記錄著說故事的人的聲音……

我亂喜歡他的詩集《亂》。

他的詩味,這本詩集橫跨了一十六年,亦道盡了一十六年來,政治與人民的溫情或無情。 而我也想不諱言地說︰向陽的詩真是亂! 從花蓮到二二八,從嘉義驛站到潘公,從普通北京話到與方言閩南語互雜的〈咬舌詩〉,向陽不但用了很多形式去寫大環境,也用很多感情寫下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所有眷戀和愛慕……

在我眼裡,向陽不但以報導歷史專題的角度紀錄曾經的歷史,他也報導土地的美好,來為我們此代正要走過的歷史──

我喜歡向陽,不僅僅只是在他的聲音上找到出口,也喜歡向陽──寫台灣,為台灣唱出一篇篇的歌詩。
我正以向陽為目標,學習向陽的精神,期許自己不只為自己抒懷,也要為深藏於內體的台灣魂唱歌。

 
 



 
 
bookcover
 

romeroad

小說的氛圍讓人毛骨悚然。

《彼岸的女兒》描述一位單親媽媽照料她4歲的女兒,女兒唯一的親人就是她,但她卻覺得女 兒不屬於她。

女兒從不叫她媽媽,總是說要『回家』,極度的怕水,種種的表現讓她們艱困的生活更加窘 迫;女兒也是她唯一的親人了,她無法承受這種『女兒不承認自己是她媽媽』的心痛,也不知道 如何應對女兒無止盡的恐懼與失常表現,日復一日,她只知道自己這樣下去就要瘋了。

神棍也無所謂,騙子、瘋子都無所謂,她找上了研究鬼魂的專家,希望能讓女兒『恢復正 常』,像一般的小女孩一樣,這樣就好,哭鬧著要吃糖果、要玩耍都好。

她從雜誌上發現一張照片,女兒說那就是『她的家』,她帶著女兒,以及鬼魂專家一起去那 裡,想解開女兒異常之謎。在那邊等待他們的,是一件陳年命案,以及嶄新的殺機……

我手指劃過一頁又一頁,屏氣凝神,幾乎比書中的單親媽媽還害怕,顯而易見,她女兒還是 前世的靈魂(對讀者來說要判斷當然比較輕鬆),小女孩會選擇過去還是現在?如果小女孩選擇 過去呢?調查過去的案件為她們引來新的殺機,該如何逃出生天?

《彼岸的女兒》構思不算奇特,然而作者的寫作功力不遜,還是能帶領讀者看見冷凝懸疑的 風景,推薦指數有3.5顆星。

 
 



 
 
bookcover
 

rick0207

二○○八年夏天到東京旅行,在新宿的書店裡看見堆得如山高的《蝸牛食堂》小說,我雖不黯日文,但光從封面設計和書名,就足以讓我對這書充滿興趣。而今年在飛往大阪的飛機上,碰巧正播映著沒字幕的《蝸牛食堂》電影版,在一知半解的看完後,現在我終於有機會可以拜讀中文版的《蝸牛食堂》小說。

中文版《蝸牛食堂》的裝幀很對我的胃口,封面帶點日式雜貨的風格,簡單的鍋碗瓢盆完全展現這書的氣味,書封和內頁的材質以及字體使用也相當舒服,還未翻開書就已經具有吸引人的效果。

喜歡《蝸牛食堂》這故事是很直接的反應,沒有錯綜複雜的旁雜支線、不需抽絲剝繭的層層解謎,《蝸牛食堂》賣的是一種溫暖的氣氛。作者小川糸是知名音樂人,在和老牌唱將濱田省吾合作的團體Fairlife裡她正是負責作詞的部份,也因為對於歌詞創作的專業,她寫起小說來多了點如同MV般的畫面及節奏感。

《蝸牛食堂》是以料理為主題的小說,故事從主角倫子受失戀的打擊而患失語症後,返鄉開設食堂來展開,在喜好美食又擅於下廚的小川糸筆下,主角從選擇食材到把料理端上桌的種種細節都寫實而動人,讀著讀著會不自覺讓人開始吞嚥口水。而從食堂裡一組又一組客人所帶來的故事裡,倫子的料理不僅為他們帶來奇蹟,也為倫子自己帶來不可思議的轉變。

如同《蝸牛食堂》書腰上所寫的「一碗濃湯讓你戀情加溫,一頓晚餐讓你人生雨過天晴」,在繁忙的加班後、或在遭遇挫折的下一分鐘,一餐美味的飯或一份華美的甜點不僅能舒緩情緒也能為身心帶來滿足。

或許是近日氣溫微涼,窩在被窩裡讀完《蝸牛食堂》的當下,突然有種被煦煦冬陽照耀的暖意,若說一頓美味的晚餐讓人生雨過天晴,那麼一本好看小說是不是也能讓生活多一點前進的力量?我想,《蝸牛食堂》的確有這樣的魔力!

 
     
   
   
   
   
 



 

看之前的評論推薦,第五週第四週第三第二第一


關於我們 | 合作計劃 | 徵人 | 客服信箱 | taaze@facebook | taaze@plurk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311號8樓
客服專線02-2712-0369 服務時間:周一~周五9:00-18:00 客服信箱服務時間一周七天不分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