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mokpure
歌德真是個多才多藝又浪漫多感的人。他以這本《少年維特的煩惱》聲名大噪,躋身世界文壇,是浪漫主義的先驅。
歌德曾經說:「我的一生完全沈浸在愛情裡;也就是說,我的作品全是為了愛情。如果沒有了愛、沒有了情,我是寫不出什麼東西的。」而《少年維特的煩惱》被視為是他現實生活的寫照。
這本小說是用書信體方式寫成,故事情節大部分是維特寫給朋友威廉的信所組成。我覺得這是個很特別的寫作方式。
在我看來,維特真是個純真又感性到了極點的人。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回,有個朋友來找夏綠蒂,維特聽著兩人談著誰生病了,似乎不久於人世。
他的心中開始思索著個人存在之於他人的意義…假使你的朋友們去世了,你或許也會覺得沒有了他們心臟無法繼續跳動;一旦你死去離開這世間,他們又是如何看待的?失去了你,在他們的人生中會不會留一下一個空白?而這種感覺又能維持多久呢?
眾所周知,最後維特自殺了。
但現實中的歌德卻用他的筆寫下這一部經典鉅著,用寫作化解自己在一場三角關係中所受的傷害,用維特的熱情與熱淚讓自己在文學史上不朽。 |
|
|
|
|
|
 |
|
|
silverwillow87
若只看書名,想必會讓人以為是文化思潮解析的書。作者E. O. Wilson是當代動物行為學的巨擘,他嘗試以生物性與演化的角度來解析"為何人會信仰宗教,宗教為何產生","兩性之間的差異真的存在嗎?","為什麼有人會自願幫助他人"等人文領域常問的問題。或許因為自己本身是生物科系背景,讀這本書感覺非常流暢而有趣,不過跟人文或經濟領域的同學討論時,這就是非常奇妙的看法。而,在數學、遺傳學、演化生物學持續合作演進的當代(今年E. O. Wilson剛於Nature與Martin Nowak等人共同發表關於"利他主義"機制研究的文章,討論的正是以更核心、廣義的角度看這個看似特異行為的產生,而不只限於膜翅目昆蟲基因親近度的例子),我也很希望能以生物的方法、更完整的解釋我們的行為,了解"何謂人類"。 |
|
|
|
|
|
 |
|
|
nydia5
這是一啟校園槍擊事件,不過承擔肩負起整個後果的,卻不是扣下扳機的那位始作俑者,而是他身旁女友成為眾人的箭靶指向,成為代罪下的那隻羔羊,一切只因為他男友最後順手也在自己的腦袋上轟了一槍。當全世界都認定你是罪人也是幫兇的情況下,她究竟該如何祈求別人的諒解?而我們又為什麼要選擇原諒?壞人真的會受到所謂良心上的苛責嗎?或這只不過是生存條件下的另一種妥協而已?翻開這本書,將為我們掀開潘朵拉盒子裡的神秘面紗。
這本書幾乎可說是一開頭就絕無冷場,校園裡不意外的話,總是會有幾個強出頭的風雲人物,而讓人較為印象深刻的,若不是太好則是太糟。凌霸或是欺負菜鳥也似乎成了一種不成文的規則,而眼看著不合理的欺壓層出不窮,卻因害怕受到波及,而默不出聲的我們又何嚐不是幫兇呢?而撻伐著某人就能藉此逃避自己內心的罪惡嗎?這幾乎是揉合了所有負面情緒所端出來的一道菜,卻又異常好吃的矛盾糾葛。就有點像是《料理鼠王》裡,我們腦海無法拋開對老鼠的偏見印象,覺得牠們天生就該注定要骯髒的躲藏,牠們幾乎是所有不乾淨的代名詞般,偏偏被拿來與飲食作為強烈的對比衝擊。這本書便是給我這樣的印象,雖然同情心痛加害者所遭遇的處境,但另方面又理智的很難原諒他失控的行為。我想,也許那同樣是因為我們對於所謂的好人與壞人,刻板又鮮明的印象所致吧?
這本書也可以說是精彩的莫名其妙,因為長久以來接觸新聞訊息,我們都習慣會從同情受害者的角度出發。而難得的是作者藉由劊子手身旁的親密戀人,來詮釋這一切憎恨與怨仇,好似以臥底的身份來犧牲,並讓我們瞭解事情的始末,原來都從看似沒什麼大不了的芝麻綠豆小事,緩慢累積而爆發。而事實上,人活著確實也是如此啊,比如看似不會馬上致命的壞習慣,吸菸或嚼檳榔等,卻是一種慢性的將自己推向懸崖。而若平常習慣性的愛欺負弱小或逞口舌之快,而遭致這種下場,就某方面來說也不能把責任全推卸給別人吶,這不是推給倒楣或隨機的機率問題而已,而是那些大難不死的人們,是否又能從這次危機中自我反省呢?或只是一昧的責怪他人?啊~這根本是一場道德的兩難拔河,公理就留給每個人的內心吧!亦或許我們都是大環境下的受害者呢?不管是加害或受害的那方皆兩敗俱傷。看完只能祈禱所有的小孩都不安健康的長大吧,做任何事之前希望能三思而後行,才不會惹得自己一身腥。
雖然這是作者的處女作,但我還是想稱讚,故事人物的出場處理都安排相當得宜,對於一些人與人相處間的微妙情誼,也有非常細膩的觀察與捕捉。真希望作者往後能繼續朝著這種極具爭議的話題去書寫、去推陳,這種衝擊完全刷亮讀者們的眼界啊!。 |
|
|
|
|
|
 |
|
|
elliotway
從小到大很少人會對這個問題提出懷疑,似乎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道理。就像小孩一定要用功讀
書,考試升學,賺大錢買房子買車子一樣。做麵包、打球跑步或搞藝術的都是歪道。
所以需要有些傻瓜們做著一些傻事,才能平衡一下這令人厭惡的資本主義社會。
而人是很害怕改變的,除非有緣能碰到某種際遇,才有機會從這泥沼中爬出(雖然爬出來後可能
生活還是很慘,但至少心裡是踏實、滿足的)。
在書中木村阿公他若不是老婆對農藥過敏,又好死不死的買了一本福岡正信的『自然農法』,又
那麼碰巧他岳父在東南亞打仗時,在叢林中種過田。才不受沒有農藥就無法種菜的刻板印象影
響。
但為了追求無農藥種植蘋果的理想,他困苦了九年才有一些些成果,這也許就是大家安於現狀的
原因,因為改變的不確定性太大了,只有傻子才會這樣做。
他花了這麼多時間才發現人類早該知道的問題,在大自然中,每一個生物都有他的意義,沒有什
麼益蟲或害蟲之分,而我們人類一直是用自以為的觀點來看地球,忘了我們其實也是地球上的一
種生物。
使用農藥和肥料這檔事,就像給小孩吃營養劑跟打抗生素一樣,使得植物他們不需要費心去和害
蟲和疾病對抗。對農人而言,他們也不用去瞭解疾病和害蟲,只要照SOP來噴灑施打農藥肥料就
好了,忘了整個生態系的平衡(應該是說根本不知道)。
這本書簡單易讀,每一頁的句子都短短的,但充滿了感動和哲理,正如其名,看完後也許會讓更
多人願意試著當個傻子,進而能對環境更重視。 |
|
|
|
|
|
 |
|
|
qimode
若沒有想變得更好的心態,這本書好像只會是個天方夜譚。問題是,這是真實案例!
當我們活在好幾代累積的工作法則、看過很多工作法則Know-How書籍後,是否曾有人停下來思考:這規則是除了賺錢外也幫助自我成長並讓工作有成就感的遊戲規則,還是只是滿足老闆壓榨員工並填飽老闆荷包的束縛繩索?!
本書重量輕盈、文字簡單還附有插圖,很好閱讀,給一般人的或許只是作者實驗後的爆炸性概念,但對急欲突破工作忙盲窘境現況的我,打了一劑強心針,越看越想馬上打包走人啊!然而內容僅到作者經營事業方式以概念&邏輯的陳述&問答,是讓想要對工作解放的蠢蠢欲動者很好的入門書,更多實作細節,身為讀者的我相當期待作者更進一步的分享,以及閱讀作者其他作品看是否有更多線索,以作為對既有工作現實反動有更穩固的基礎發展。
為更人性的工作乾杯!! |
|
|
|
|
|
 |
|
|
施貞如
描述一群印地安人為追求生命的尊嚴與動力,欲恢復傳統部落習俗補鯨的過程,而這群組成主角的份子裡有酒鬼、罪犯、竊賊、妓女生下的孩子等,代表社會比較弱勢的階層,種族衝突與歧視沒有刻意刻畫,但在面對白人文化入侵或相容時,可見一種反差對比的可笑,結果補鯨行動是否成功好像也不是重點了,作者在最後甚至企圖用一種壯烈去突顯印證自身存在的決心,而不管何謂失控、何謂常態,所謂的社會對立與荒謬總還是不斷上演著。 |
|
|
|
|
|
 |
|
|
silverwillow87
品嘗寂寞與年少蒼白心境,楊喚除了甜美的童詩,她的現代詩更讓我著迷。雖然氣息常是北方的冰冷,但偶爾也有亞熱帶小島的暖意。最喜歡的是"詩的噴泉"系列,寥寥數語表達出詩的不同樣貌。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