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學經濟創言人、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李仁芳

  台灣的主流思考一路從「勤奮起家,愛拚才會贏」(台灣人的每年工作小時數在全球排入前五名);進入到「知識經濟,以科技提升附加價值」(台灣每百萬人平均專利獲得數,在美國排名前三名);現在「設計與美學風格」成為顯學,台灣的各界菁英恍然大悟「美麗的力量」(在德國iF;RedDot;日本G-Mark;美國IDEA世界四大設計競賽,台灣自2003年迄今,共獲八百多個獎,聲勢驚人)。

  我們台灣人認知的「設計」、「工業設計」、「商業設計」或「時尚設計」,大體與美學、風格等字眼聯想在一起,由一些穿著黑色襯衫或T恤,後腦杓綁著馬尾,開口閉口「極簡主義」、「材質與功能」的怪咖所執行。

  事實上,上述的設計或設計執行實務,世上很多管理前瞻的公司早已超越。

  今日,世界最先進的組織(營利的企業組織與非營利組織均然),不再只是徵召設計師將已經發展成熟的想法包裝得更有吸引力,而是在產品/服務專案構思過程的一開始,就要求設計師提出具有創意的想法。設計的角色是戰術性的;是建立在既有基礎上,只是往前邁進一步而已。

  而這些先進組織所稱的「設計思考」則是戰略性的,它已經把「設計」拉出工作室,如今在如蘋果公司這一類世界級公司的董事會議室裡看到設計師的身影,已非偶然事例。

  作為一種思考過程,設計開始逆流而上,從企業流程的最終端上溯到權力運作的中樞。設計思考不只關乎美學風格,而是一種實務哲學,一種做事的理念與系統方法。

  其中有幾項關鍵元素共同組合在一起:

  首先是強調跨領域整合團對編組,由各種不同類型異質性人才有機組合而成。成員中還得有高比率的T型人,不能是單一深度專長的I型人。所謂T型人不只具備特定領域的深度技能(I),而上面一橫代表的跨界素養,讓他可以與不同領域的專家用兩種以上的語言,有效率地跨界對話,這是設計思考所必要的一種「高柔軟度」團隊。

  維利斯坦是二十世紀腦袋最清楚的哲學家,但他的座右銘卻是:

  「不要想。要看。」

  視覺圖像可以讓我們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問題,避免過度依賴文字或數字。

  需求往往是創新之母,正如IDEO創辦人凱利常掛在嘴邊的:「創新始於眼睛」,好的設計思考家始終喜愛觀察。他們喜愛在田野中fooling around,抱持著人類學家獵奇(cool hunting)的眼光,一般人眼中超平常(super normal)的社會風情(social manners)細節,他們都當成exotic,不斷問自己為什麼。

  設計思考家的「看」當然是把產品/服務的使用者放在對焦處,要將後者的需要化為需求。這個「看」,至少包含「洞見」、「觀察」與「同理心」。「洞見」,是從他人的生活學習。設計是創造產品,進化到設計思考,那就是進化到分析人和產品的關係,並進而推展到分析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觀察」,則是看人們不做的,聽人們不說的。有時為了找到洞見,設計思考家還朝邊緣前進,朝向以不同的方式生活、思考和消費的「極端」使用者前進觀察—比方說,擁有一千四百尊巴比娃娃的收藏家,甚或好車成癖的專業偷車賊。「同理心」則強調設身處地、感同身受,人類學家式的田野研究與第一手沉浸體驗感受。

  設計思考家完全服膺微生物學者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名言:「機會只保留給那些做好準備的人。」

  設計思考家工具箱裡的第三套工作工具是:擴散性思考和聚斂性思考交錯前進的腦力激盪與實驗態度。在擴散性節拍與聚斂性節拍之間來來回回,每一次創意構想的迭宕都比上一次縮小一點、細密一些。設計思考家總是先找到一大堆點子,再去篩想好點子。

  設計思考主張最好的構想會在整個組織生態具有實驗空間與實驗精神的時候出現。強調多次實驗(「犯錯是人,寬恕是神。」),不認為構想該「因人而貴」,資深領導人運用「草根模式」的栽培技巧,應該用於照料構想、修剪構想、收穫構想。

  設計思考第四項得力工具是:用手思考原型製作。能常常提出好創意的人才總是強調「用手思考」,先把創意的原型製作出來,各功能領域的人再依此討論修正下一版本的原型,逐漸達到完善。我們甚至可以依據一個人,一個團隊或一個組織,做出第一個原型平均花多少時間來衡量其創新能力。構想要快速、便宜又「骯髒」地即早製作具體原型型體,因此招徠各方批判也沒關係。創新就是要多次嘗試、多次修改。或者早贏,小贏,常贏,或者早輸,小輸,常輸。早失敗,常失敗,及早失敗,汲取經驗,修正做法後,就會及早成功。

  設計思考家最後一項關鍵能力就是打造劇本說動聽的故事,創造無與倫比,感動人心的體驗式設計

  綜合上述,設計思考遠遠超乎我們以往所認知的美學與風格課題。它其實更代表一種對實驗的開放精神,對說故事的熱愛,對異質性成員編組合作的需求,以及用手思考,強調原型實作的直覺——它是用簡潔純熟的技巧去建造、製作和溝通複雜構想的整套有體系的做事方法。

  真正的設計思考家,不只是「做」設計,他們更是「活在」設計裡。

  E-Mail:jflee@nccu.edu.tw

  「創新異類」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jf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