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雖然作繪者皆已去世(Hans逝世於1977年,Margret逝世於1996年),好奇猴喬治卻透過好奇喬治基金會(Curious George
Foundation)永遠存續。這個基金會成立於1989年,資助許多與兒童相關計畫,這些兒童都跟好奇的喬治擁有共同的特質──有獨創性、把握機會、有決心,並對學習和探索充滿好奇心。另外也資助與動物福利相關的計畫,像是動物保育,以及防治虐待動物。這個基金會也與類似的輔導團體協商,支持社區延伸計畫,宣導家庭的重要性。
Hans常說,夫妻共同創作的書有三種:我們的書、她的書和我的書,這三種書背後創作的歷程都不同。就「我們的書」來說,包括了七本原創的《好奇猴喬治》系列,還有黑白企鵝看世界(Whiteblack the Penguin Sees the World)。原則上是由Hans負責發想故事和繪圖,Margret負責鋪陳、架構情節和撰寫文字。但實際製作時,這些工作往往很難清楚的分界,因為共同創作的過程很複雜,很難這麼簡單的來劃分。此外,Hans也獨自創作了一些和天文有關的書,而Margret也創作了一些故事,Hans只單純的負責插畫。
Hans和Margret都相信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可以激發靈感。不管是泡在浴缸裡的時候;在森林裡散步的時候;讀書的時候;或是和朋友吃飯的時候。例如:《Curious George Gets a Medal》一書的靈感,就是來自於一則新聞,是關於為了研究無重力狀態對生物的影響,而將兩隻老鼠送上太空的事情。而書中喬治的「香檳清潔法(bubbly cleaning method)」則是來自於Hans的朋友告訴他的一個故事。通常Hans會決定他希望看到喬治做什麼,像是去博物館或是飛上天空,而故事該如何發展就交由Margret盡情想像。
Hans在美國的第一本書《好奇猴喬治》原本是水彩畫,然而,當時美國許多出版社為了減少印刷成本,都會要求畫家將插畫分色繪製,也就是說,畫家必須將每張插畫都分別畫成四張圖,一張圖會被製作成一塊印刷用的版,搭配一種顏色的油墨,印刷在紙張上。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四種顏色將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為書本中的插畫。為了配合這樣的印刷方式,Hans也被要求將《好奇猴喬治》的插畫,分色繪製成四張圖,而原始的水彩畫稿只能擱置在一邊。隨著時間過去,印刷技術日新月異,將原畫做成印刷品的成本也大幅下降。於是在1998年,也就是第一本喬治故事出版了57年之後,Houghton Mifflin翻印Hans的原始水彩畫作,出版了《好奇猴喬治——原畫典藏版》(a collection’s edition of The Curious Geo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