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童書畫家「雷伊」(H. A. Rey)所創造的《好奇猴喬治》系列故事,是很理想的「師生共讀」或「親子共讀」的媒介讀物。
 

        雷伊所塑造的故事角色「喬治」,是一隻小猴子。這隻小猴子是什麼樣的一隻小猴子,我們可以由兩方面知道。其一是由喬治的造形知道,其二是由喬治在故事裡的表現知道。這兩方面,能寫能畫的雷伊都做得很好。

        雷伊用他的畫筆確定了喬治的造形。喬治的模樣是一隻小猴子,但是牠的神態卻像一個天真無邪的小男孩,有兩顆黑黑的小眼睛,一張含笑意、微微張開的嘴,還有那靈便、躍躍欲試的手腳,活脫人間一個活潑淘氣的小男生。這個帶有喜感的角色,一下子就得到了老少讀者的認同。尤其是小孩子,簡直就像在一面鏡子裡看到了自己。

        會編故事的雷伊,在故事裡安排了許多有趣的情節,幾乎都能教小讀者驚呼,失笑,或者叫好。這未嘗不是他平日細心觀察孩子所獲的美果。他的文字淺顯明快,孩子容易聽懂。這一點,譯者也很能加以配合。

 

        雷伊的圖畫,是會說故事的圖畫。雷伊的故事,只勾出重點,其他的事情都交給圖畫去做。這是他的《好奇猴喬治》系列故事最大的特色。

        想像一個孩子抱著父母的膝蓋,全神貫注的聆聽父母為他翻動書頁,講說一隻可愛的小猴子的故事;或者想像一群孩子,圍坐在老師身邊,為
一隻小猴子的驚人舉動而失聲驚呼……此情此景,一定會成為每個孩子一生難忘的美好回憶。雷伊送給小孩子的珍貴禮物,就是只有童年才會有的
快樂時光。

        「講故事」是一種「語言表達」。「聽故事」是培養「語言表達」的能力。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孩子未來學習「文字表達」的基礎。
《好奇猴喬治》系列故事,正是理想的「講故事」腳本。

 
 

        再度細讀H. A.雷伊的《好奇猴喬治(Curious George, 1941)》、《好奇猴喬治去
工作(Curious George Takes a Job, 1947)》和《好奇猴喬治騎腳踏車
(Curious George Rides a Bike, 1952)》,給了我機會和老朋友敘舊,享受了一個溫
馨甜美的下午;回想起多年前在美工作時,研讀簡單、樸實又貼近孩子們生活的兒童繪
本的樂趣;重溫和孩子們分享「悅」讀此系列圖畫書的窩心、感人經驗。

        《好奇猴喬治》是一系列在美家喻戶曉的經典圖畫書,其中含有一些宇宙共通性元
素,已為讀者們一代一代的傳誦,帶給他們源源不絕的驚喜、快樂、幽默感和貼近生活
的經驗。原著H. A.雷伊成功的塑造了主角喬治(George),他是個活生生的孩子——
好奇、好動、活潑、頑皮又有創意;他常無意的惹禍,但也能順理成章的解困。難能可
貴的是他的朋友——戴黃色大帽子的男人總能適時在旁支援他、保護他。

 
 

        
        這三本《好奇猴喬治》系列圖畫書,內容豐富、節奏明快,具童真童趣,又站在孩子的立場敘述。在出版將近七十年後的今日,仍能吸引大小
讀者,博得他們的認同和共鳴,原著H. A.雷伊實有其過人的功力。好奇的小猴子喬治已成為世界各國孩子們的朋友。猶記得在約四十年前,我帶著三歲大的女兒參加她舅舅的婚禮,當她聽到牧師唸新郎的名字George(喬治)時,樂得大叫:「Monkey George!」

        H. A.雷伊在用字上也頗費心,他適切的運用介詞和具象的對比形容詞,句子精簡有力,讀來有趣動聽,而譯者劉清彥先生的譯文簡潔、生動活潑,保留原文的趣味性。另外,H. A.雷伊用色鮮明、線條流暢,富幽默感和動感漫畫式插畫,也為故事加分不少。

        我推薦《好奇猴喬治》這三本經典圖畫書給所有的大小朋友。

 
 
        這是美國一套非常暢銷的兒童書,我孩子小時候我就買給他看了,買時,倒沒有想到什麼教育意義,純粹是因為猴子畫得太可愛了,就把它買
回家。當唸給孩子聽時才發現,每一頁幾乎都可以講一個故事出來,例如:喬治看到河裡有鴨子在游泳,就想要做個小船也去水裡玩,他便把送報
童託他送的報紙褶成紙船,放到河裡去。讀到這裡時,兒子馬上吵著他也要個紙船。褶紙船容易,找條河流去放船困難,最後我把家中的浴缸權充
河流了事。

 
 


        但是在讀的過程中,孩子一直看到喬治答應的事沒有做到,不但替自己也替別人惹了麻煩。我問他:「報紙沒有送到訂報人的手上會怎麼樣?」他那時五歲答不出來,我提醒他:「爸爸早上起來找不到,會怎麼樣?」他說:「打電話到報社去。」(美國的報童常用王建民的方式派報,個個都是全壘打好手,常讓我們滿院子找報紙)我再問:「報社的人會怎麼樣?」他說:「再送一份來我們家」我問他:「那麼對原來送報紙的人會不會生氣?」他說:「會」「會生氣的話,會怎麼樣?」他說:「處罰他」我說:「對,小猴子不負責任會害別人被處罰」我再問他:「他不認得喬治,為什麼要把你的工作交給不認得的人呢?他有沒有不對?」孩子說:「有」……就這麼一頁,我和孩子可以討論上個十分鐘。


 
 

        書中幾乎每一頁都可以大大的討論,這是這套書最好的地方,寓教於樂。又例如,喬治刷窗戶時去看別人在做什麼,我問孩子:「這算不算Peeping Tom(偷窺)?」他想了很久,才說:「算」——因為他自己也很喜歡在上學的路上,去東看西看,甚至趴在別人家地下室的窗口往內看,他現在知道這是不對的了。

        其實,好奇心是所有孩子(包括動物)都有的,西諺不是說:Curiosity kills the cat嗎?即使會送命,貓還是會去好奇一下。但是如何拿捏這個尺寸、它的範圍,就是我們大人要教的,因為好奇跟紀律並不違背,好奇是天性,天性可以被規範,規範的方式就是教養,教養的外顯就是紀律。我們鼓勵孩子有好奇心,但是他一定要先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不然會闖大禍。當喬治不聽話時,馬戲團的團長就不要他了,因為再聰明的孩子,沒有紀律是不能教、也不能用。

        這系列能夠流行將近七十年,有它的道理在,現在拿起來看,還是愛不釋手。這本書可以教孩子很多正確的行為,誰說講道理一定要板著面孔
呢?

 
 

        讀《好奇猴喬治》很容易想到身旁的小小孩,看著這隻小猴子在書頁裡玩翻天,答應要乖乖聽話,又常常闖禍,就聯想到生活中那些會挑戰大人規定,不時越界踩線的孩子們,他們對很多事都很好奇。我猜好奇這兩個字在大人眼中還可以代換成:不乖、頑皮、不聽話、惹麻煩。好奇猴喬治的作者卻知道每個小孩子都會有一個什麼都想試試,什麼都一定要看看的「好奇心」,他很幽默的這樣描述筆下的主角喬治說:「他是隻很乖的小猴子」。

        像喬治這樣「很乖」,卻總是非常好奇的小孩,應該非常常見吧!我猜你一定遇過那
種什麼事都一定要「自己來」、老是說「我自己」的小孩子,也一定會有機會見識到那種
坐公車時一路等著要自己按下車鈴的小孩。當然也有可能在煮飯的時候,聽到熱心的小幫
手在一旁不停的說「我看看」、「我也要」、「我幫忙」。這些好奇寶寶們對世界和周邊
的事情太感興趣了,他們「一定」要想辦法自己去探索。

 
 

        這時候如果身旁有和善的大人出現,像《好奇猴喬治去工作》裡的廚師一樣就太好了,當充滿好奇心的喬治在廚房裡闖了禍,廚師並沒有罵他
,不過喬治「必須把廚房清理乾淨,洗完所有的盤子」,沒錯!這真的是個比較好的辦法,特別是在孩子們因為好奇而闖禍的時候,讓他們學習收
拾殘局,會比光是責罵來得好。書中帶黃帽子的男人交代喬治說「千萬別惹麻煩」,但到底什麼是麻煩,什麼又叫惹麻煩,麻不麻煩對猴子和孩子
來說,實在都很難分辨。

        看《好奇猴喬治》的時候,我會一直想到「自由」和「界線」。知道孩子有好奇心,於是容許他們可能會闖禍,不要過度的限制他們探索世界
的機會,這是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也是一種尊重。但是沒有界線的自由卻不一定是件好事,所以在自由和界線中間,孩子需要大人的協助。另
外就是「好奇」和「頑皮」中間的差異,到底孩子是好奇還是頑皮,身為大人的我們恐怕得要花點時間多觀察,多了解才行呢!

        讀《好奇猴喬治》對孩子來說應該有一種心情的紓解吧!看著喬治「記性不好」忘了先前答應要乖乖聽話,會不小心又「一定」要看看試試,
孩子們讀的時候會有種心有戚戚焉的感受吧!那麼不如就趁這個機會,聽聽他們的心情和想法,那鐵定會讓早就失去好奇心的大人們大開眼界!

 
 

        不管你欣不欣賞那從未曾受過美術訓練H. A. 雷伊的畫風,小猴子喬治的吸引力,已燃燒了將近七十年,而且有增無減!也不管你從書中找不找得到複雜的文學意象,小猴子喬治的感染力,總讓每一個聽故事的小孩,深陷情節中,視線無法離開。

        因為呀,小猴子喬治的故事,就是小孩自己的故事!那停也停不下來的想像力,讓孩子的生活充滿無限可能性;那源源不斷的靈感,讓孩子生活的每一個腳步,毫不費力的看見、聽見和感覺到不一樣的版圖。所以,「一個玩了三年的操場」,卻能讓孩子百玩不膩;只有「兩片扇子」,卻能使孩子幻化出數十種景象。


 
 

        用也用不完的想像力和靈感,有個源頭,那就是「好奇」。因為對凡事好奇,推動著小小孩「無物不試」。於是,他們的世界, 每一分鐘都有新探險, 每一個24小時都是新的。所以,那已走過無數回的青草地, 總能神奇般的出現前所未見的小石頭或小生命。連每天少不了的三餐, 小小孩也能不費力的, 從中找出新的吃像、感覺、 和玩食物花樣。

        有一個孩子在讀完《好奇猴喬治去工作》的故事後,嘆了口氣說:「Good adventures! 」這個結論下得真好!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對許許多多大人來說,像是已走完的迷宮,我們的眼裡已無別條路。但對好奇的孩子來說,「日常生活」的每一分鐘,都有可能發生無法想像的事!就像走在叢林的步道裡,路上的一切,像是可預期,卻又充滿驚奇。

        有時當小孩蠻寂寞的!他們對日常生活那拴不住的好奇和想像力,不見得能獲得大人的青睞!在許多大人寫給他們看的書中,大人迫不急待的想把所有的知識灌輸給他們。但在小猴子喬治的世界中,他們發現了、找到了自己,也看到了有人這麼接受他們!沒有虛假的褒揚、沒有刻意設計的世界道理。有的,只是安心的當好奇、不得不「闖禍」的自己!

在兒時能與這個「安心」相遇,竟成為長大(嚴格來說,應說是慢慢老去)的自己,一個永不抹滅的喜悅!許多書在藝術和文學成就上,已遠遠超越好奇猴喬治的故事,但他們也遠離了真正的小孩,留不住孩子對它們的記憶和心。那頁喬治坐在公車車頂,睜大眼睛看街市的圖像,在我腦海中,四十年來,無法褪色。每到一個新的地方,新的體驗,那圖像中的喬治,就會出現。

        沒有人的心中不藏有小孩,在我是小孩時,我有喬治。或許,它沒讓我成為大偉人,但它卻永遠住在我心窩裡,它仍讓我微微笑,讓我忍不住的想多看它兩眼,這就已足夠,這也就是深刻的文學樂趣!

        這麼多年來,我成了喬治媽媽、喬治老師,每在我打開喬治的故事,唸給孩子們聽的那個剎那,我知道、也確定,「知心的快樂」即將開鑼,而且會在孩子的心中蔓延數十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