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330 元 特價 261
購物車 推到 Facebook Plurk 台灣加油讚
傾聽與對話 馬英九自序 文創力╳魏德聖 思考力╳詹宏志 媒體報導 簡報檔下載 首頁

思考力╳詹宏志

詹宏志:閱讀滋養思考,創意運轉臺灣

 

【傾聽.對話】馬英九 & 詹宏志 100.01.25

馬英九:詹宏志董事長絕對是推廣「閱讀社會」的最佳人選。聽說你家中藏書有四萬多冊,每一年要買兩千本書,每一個小時可以讀十萬字。像這樣的「閱讀達人」,非常稀有,希望你能夠把閱讀的經驗和大家分享。

詹宏志:我絕對沒有資格稱為「閱讀達人」,因為臺灣有很多比我更會讀書的人。可是我真是一個愛看書的人,甚至愛看到想要找一個工作是上班時可以看書的,後來我就做了三十幾年的編輯。當了那麼久的編輯,我參與創辦過四十幾種雜誌,編過的書大概有一千多種,參與編輯的書可能上萬種。

馬英九:是不是可以請你告訴我們,你長時間在閱讀、編輯上,都要和文字打交道,從這當中得到什麼樂趣?

詹宏志: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我是鄉下長大的,鄉下沒有什麼功課的壓力。我的童年在南投草屯度過,沒有功課壓力,也不講究升學率,所以我讀的書全都是為了樂趣。經常是為了找一個好看的故事而閱讀,找了一本,就想找下一本,欲罷不能。這就是為了好玩而讀書,因為理解而昇華。讀了一點書開始思考:「書只有這樣嗎?還有沒有別的?」就想再去找別的書,最後連很不容易讀的書,也都有能力理解與閱讀。

馬英九: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看課外書?

詹宏志:小學。

馬英九:小學幾年級?

詹宏志:大概二年級吧!我有幾個兄姊,我排行老五,我還有一個弟弟。我的兩個姊姊都很愛讀書,其中一個姊姊從小看起來就像是圖書館館長,後來她的職業真的就是圖書館館長,她從小就把每一份看過的報紙整整齊齊地疊起來。我念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發現那一批寶藏,大概有將近十年的報紙,每一天都是完整的,按日期排列,於是我就沉迷在其中,有些報紙比我的年紀還要大。後來我在報社工作時,有的前輩編輯提到很久以前的新聞事件,我就隨口回答哪一年披頭四到臺灣,哪一年扭扭舞開始流行……他們都覺得很奇怪,那些事情發生時我還沒出生,怎麼會知道?因為舊報紙,讓我閱讀的「時事」往前追溯將近十年之久。

馬英九:我覺得這點是很難得的,像你這種人,很多人大概會以為你頂多是個書呆子。可是跟你接觸這麼多年,我發現你的腦袋非常靈活。前些年臺北市要辦一個美食的節慶,最先想到的就是麵食節,結果活動舉辦後沒什麼人來,因為焦點太分散了。結果你建議我辦「牛肉麵節」,一推出就非常成功,到現在已經舉行了七屆,變成臺北市很重要的國際性活動,牛肉麵也成為臺灣美食的代表之一。你不光是讀書,也能消化,然後變成創意,這是怎麼培養成的?

詹宏志:以牛肉麵做例子,因為它有很特殊與深厚的臺灣社會背景。臺灣從明末清初第一批移民到來——就是今天我們說的本省人大量移民到臺灣來,也帶來福建地區的文化。其後日據時代的殖民,又帶來特殊的日本文化,比如北投吟松閣的擺設,榻榻米是日本的風味,榻榻米上放的圓桌是中國式的,全世界都看不到這樣的室內裝潢。接著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來臺,大江南北各種各樣的人全來了,那個時代的集體記憶裡有災難、有傷痛,可是後來全部變成臺灣的能量。牛肉麵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一直以為它是中國大陸的流行麵食,可能是四川牛肉麵、山東牛肉麵,後來到中國大陸旅行才體會出,牛肉麵完全是臺灣特有的飲食文化。

馬英九:中國大陸根本沒有嗎?

詹宏志:大陸沒有這種麵食,這完全是臺灣的社會發明(social invention),我後來回頭去找書,逯耀東教授寫過,牛肉麵是高雄岡山眷村的榮民所發明,的確是臺灣的特殊發明。我總以為牛肉麵的發明一定源於某些社會底層的能量,一碗麵要去模擬它的家鄉味道,裡面有家世流離的感懷。加上以前是物資很匱乏的時代,有一塊肉就是節慶,一碗麵也包含對富裕的嚮往,這都能反映出普羅大眾的願望。後來的牛肉麵節我倒是沒有貢獻,是馬市長的創造,看到它在社會上的動能出來,我的確清楚感受到臺灣原來的底層能量。但我如果沒有讀書,沒有受到社會科學訓練,也許沒有機會讓我理解牛肉麵的文化意涵。

馬英九:我常拿牛肉麵當例子,就像你剛才的體會,這根本不是中國大陸原來有的東西。現在在中國大陸賣牛肉麵,還要註明是「臺灣牛肉麵」。臺灣早年以農民為主的社會結構中,大多數人根本不吃牛肉,似乎不像是一個可以孕育牛肉麵的地方,結果竟然問世了,而且很受歡迎。所以我常說這叫「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詹宏志:臺灣有很多「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在臺南還有一種「外省麵」,在白麵加上肉燥,其實中國大陸沒有一個省是這麼烹調的。白麵雖是外省麵條,可是加肉燥卻是臺南人的吃法,這也是族群混同歷程中、文化流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新文化。臺灣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擁有這麼多的動能,擁有這麼多的移動人口、變化中的文化,所以臺灣是最有創意的。

詹宏志不光能夠讀那麼多書,他不只像一個書庫,還能夠觸類旁通,把知識和創意結合起來,進行有效的投射。(蔡順傑 攝影) 馬英九:一點也不錯。就像掌中戲是大陸傳來的,可是變成霹靂布袋戲就是臺灣才有的,顯現出臺灣人非常有創意,如果沒有臺灣特有的環境是創造不出來的。你能夠讀那麼多書,不只像一個書庫,還能夠運用。你是怎樣可以觸類旁通,把知識和創意結合起來,進行有效的投射?

詹宏志:我從來沒有為了任何目的而讀書,但因為我換過很多工作,好處是歷練很豐富,缺點是「生涯坎坷」(笑),充滿變數。每次我碰到一個完全不懂的新工作,我都靠兩個本事:一個是靠硬著頭皮,沒做過的事就想辦法去試,想像「菜鳥立國」的精神,雖然沒有做過,還是鼓起勇氣去完成。另外我總是偷偷有一個想法——全世界一定有某個懂這件事的人寫過一本書,我如果能找到那本書,就得到了背後的支持,也得到一個幫忙。這件事讓我度過所有生涯裡面的挑戰與困難。
事實上,我的確在讀書的時候,思索著很多與生活上相關的事,我也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所以我沒有讓閱讀與書籍變成純粹的記憶,或是純知識的東西,大部分都是讓它變成生活的樂趣,或是我的生活內容。

馬英九:你剛剛提到一年要買兩千本書,平均一天要購買或閱讀五、六本,你每天看書看多久?

詹宏志:我現在可能少一點,因為要花一大堆時間上網。不過,大概一天也還有五、六個小時吧!

馬英九:(驚呼)這麼多啊?

詹宏志:因為我是農夫的作息,早上四點半就起來了,到八點以前我是完全空閒的,就做為看書、寫作的時間。我書不離手也是出了名的,坐電梯、走路時都在看書,雖然很危險,但因為工作很忙,需要破碎的時間,每一個破碎的時間就可換來一、兩頁的閱讀。

馬英九:正因為有許多喜愛閱讀的人口,臺灣在出版上實在讓人驚艷,我這幾年一直注意臺灣與大陸出版界的關係。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臺灣的出版品大概有四萬多種,這實在是非常驚人。

詹宏志:如果進一步觀察人均的書種,臺灣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我猜想有兩個國家可以跟臺灣比擬,一個是英國,一個是荷蘭。荷蘭有一千六百萬人口,一年出版將近十萬種書;英國有六千萬人口,一年出版十幾萬種書。相形之下,以臺灣二千三百萬人口,出版超過四萬多種書,要比美國、日本及大陸都要多。

馬英九:最近我還發現很有趣的一點,以前臺灣出的書和大陸出的書完全不重疊,也沒有什麼交流,最近開始有些變化。昨天我看《亞洲週刊》最後一頁列有八個華文城市的暢銷書排行榜,從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到香港、臺北、吉隆坡、新加坡,幾乎統統有臺灣作家上榜,像是齊邦媛的《巨流河》、蔡康永的《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與朱天心的《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等。我倒是蠻欣慰的,因為以前只有新加坡、香港和吉隆坡才發行臺灣作家的書,現在大陸各城市也開始流行了,這代表臺灣的出版界又多了一個可以開發的領域。你怎麼看這個現象呢?最近在討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是否要納入文化事業時,大家也很關心這個議題。

……未完,請看《傾聽與對話:感動臺灣人的16個故事》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