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330 元 特價 261
購物車 推到 Facebook Plurk 台灣加油讚
傾聽與對話 馬英九自序 文創力╳魏德聖 思考力╳詹宏志 媒體報導 簡報檔下載 首頁

傾聽與對話

從馬英九總統近一百集的「治國週記」對談內容中,精選出十六篇感動他的臺灣故事。故事來自大家耳熟能詳的名人身上,如:黃春明、蕭青陽、魏德聖、吳季剛、詹宏志、鄭崇華、嚴長壽、陳長文。有的情節出自夜市、食品業、社工或是外籍配偶等市井小民身邊,如在高雄六和夜市的鄭玲玉、陳一民,賣鐵蛋行銷全球進而幫助弱勢的陳秀卿,從八八水災後一直在災區協助偏鄉的李小英,或是從越南嫁來臺灣的新移民嚴沛瀅。

這十六則對談,呈現出馬英九與朋友們對臺灣土地恆久豐沛的情感,更呈現出來自不同領域的多元風景,交響出深刻的思索,也為臺灣未來提出了美好的願景。

我們的願景

文創力

作家 黃春明五月,我就有個衝動,好想邀請外地的朋友到宜蘭來,如果有人問我:「你要我到宜蘭做什麼呢?你要請客?」我說:「不是,就只是請你來看看我們的稻田。」我覺得美麗的稻田,是對客人很好的招待。
設計師 蕭青陽我不時省思,在臺灣服務唱片業,應該從土地的情感,從阿嬤、媽媽告訴我的故事中,去製造跟臺灣、跟情感有關的包裝。
導演 魏德聖我希望以世界級的規格拍攝《賽德克.巴萊》,讓全世界知道在臺灣的歷史事件。
旅美服裝設計師 吳季剛 我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取得成功的一大因素,是因為我們很有效率、很努力工作,或許這就是道地的台灣特質。

思考力

閱讀達人 詹宏志 打開書就像打開世界一樣,每看一本書就像是通向世界的一扇門。
哈佛教授 柯偉林 希望有一天,每個臺灣的學生都可以說:「我們的同學滿天下!」
科學家 郝玲妮 不要給自己設框架,格局大一點,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會發生在年輕人的身上。

競爭力

企業家 鄭崇華綠色環保不是一個道德上的口號,而是要很實際、很扎實地去做。
創業家 黃明和臺灣的機械業不怕硬碰硬,我們有堅強的軟實力,能夠以柔克剛。
創業家 賴清基我們對自己零件的品質絕對有信心。
企業家 陳秀卿因為有這麼好、這麼多的政策,讓我從路邊攤一路走來,到現在能照顧這麼多的員工。

在地力

觀光教父 嚴長壽我個人認為,讓台灣變成一個生活大國,很重要的一個條件是──讓台灣人慢得下來。
農村再造者 江仲緯我們希望先強化自己的軟實力,讓年輕人回來。
農村再造者 莊明增經過培根訓練之後,社區找回自己的自信,找出農村自己應該有的道路。
夜市老闆 鄭玲玉夜市文化交遞著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溫暖,處處充滿了最善意的回憶。
夜市老闆 陳一民怎麼鴨血這種平凡無奇的食材,可以料理得這麼美味?我覺得這就是臺灣人充滿智慧的地方。

感動力

志工 李小英這是南沙魯的無患子,「無患」是我們唯一現在的祈求,希望沒有災難、平安。
志工 邱雅茹再度走進自己的家鄉與家園,跟著族人一起重建。
越南媽媽 嚴沛瀅來到這裡成立家庭,臺灣就是我們的家,更是我們孩子的故鄉。
法學教授 陳長文政府律師必須遵循法治的精神,站在國家利益與人民福祉的高度上,協助政府施政,而不以與民爭利、與百姓對立為目的。

內頁預覽

內頁預覽 內頁預覽 內頁預覽

 

返回頁首馬英九自序

在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七月十八日我以「在網路海灘上,築起對話營火」為題,開啟「治國週記」的製作與播出。每週一次持之以恆地構思主題,邀請國內外各行各業的菁英,分享奮鬥與成功的經驗,為臺灣未來建言。一轉眼,到民國一○○年(二○一一年)底,已製播超過一百集,回首一場場對談,真是一趟豐富的旅行。

原本「治國週記」是由我唱獨腳戲,每一個禮拜花幾分鐘時間向「頭家」報告一個主題,希望增進民眾跟我的互動,也讓我的施政理念能讓國人更為了解。到了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一月十六日,特別邀請了我的客語老師彭欽清教授,以對話形式討論剛通過的《客家基本法》,強調客家語言及文化保存的重要性。我發現,傾聽訪客的意見,在對話中一起尋找意義與焦點,可以更充實「治國週記」的多元和豐富,從此就多以對談的方式進行。

我十分珍惜每週一次「治國週記」的錄製,事前蒐集資料,仔細斟酌所提問題,在現場更專注聆聽訪客的寶貴意見。原因無他,《尚書‧周書‧泰誓》有云:「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我們的老祖宗在二千多年前就提醒:要多和仁德賢能者對話,傾聽人民的好惡需求。我深信服公職者要擁有兩項重要的能力:「傾聽」與「對話」,而「治國週記」的製作過程,正給予我涵養這兩項能力的機會。

事實上,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在政府眾多公務壓力下,在八卦充斥的媒體環境中,人人都急著說服他人,卻忘記真正的競爭力來自傾聽。傾聽不僅僅是耐心讓他人說話,更要敞開心靈,為說話者著想。每次錄製「治國週記」總覺得意猶未盡,無論是教授、導演、作家、農夫、運動員、科學家、麵包師傅或是夜市攤販,每位訪客都像是一本讀之不盡的大書,充滿機智與獨特觀點,要用心聽,才能讀得懂。

回顧一場一場的對話,觸及國際經貿發展、國家競爭力提升、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災後重建、司法改革、環境生態保育以及青年追逐夢想等議題。藉由對談雙方認真提問與回答,刻劃臺灣未來風景的藍圖,一卷卷豁然開朗,展現在國民面前。

《傾聽與對話:感動臺灣人的16個故事》一書,精選了十六場訪談,展現出臺灣當前文創力、思考力、競爭力、在地力與感動力相關的動人故事,關鍵理念以及改革建言。出書之前,我和與談的來賓都用心改寫對話內容,增補血肉,希望以更詳實與嚴謹的文字,和讀者分享來自這一份得來不易的感動。

感謝本書的共同創作者:黃春明、蕭青陽、魏德聖、吳季剛、詹宏志、柯偉林、郝玲妮、鄭崇華、黃明和、賴清基、陳秀卿、嚴長壽、江仲緯、莊明增、鄭玲玉、陳一民、李小英、邱雅茹、嚴沛瀅、陳長文等人,為我們講述了源自臺灣土地的智慧、勇氣與魄力,更點出臺灣正面臨的挑戰,讀者細心觀看對話中誠摯描繪的夢想,也就找出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與對策。同時必須感謝的是遠流出版公司慨允協助本書編輯與出版的事宜。

「治國週記」超過一百集的精彩內容,還有許多令人難忘的對話,希望《傾聽與對話》一書只是一個起點,盼未來能夠結合更多與談人,道出更多令人動容的臺灣故事。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