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出版人週刊 Publishers Weekly】
這是一部真正的傑作──熟練的混合了敘事、插畫與電影技巧,不僅吸引人,也相當感人。二十世紀初,十二歲的孤兒雨果住在巴黎火車站的牆壁裡,靠著照料車站的時鐘與偷竊維生。雨果的爸爸才剛過世不久,他生前是個鐘錶匠,曾在工作的博物館裡發現了一個機器人:一個栩栩如生的人偶!這個機器人偶坐在小書桌前,手裡握著筆,似乎隨時都準備傳達訊息。自從雨果看了機器人後,這男孩就跟他父親一樣、全心全意想讓這個機器人再度運作;雨果的爸爸甚至將畫有機器人內部機件運轉模式的筆記本交給他。如同機器人的齒輪和機件,故事情節越來越錯綜複雜……按照賽茲尼克向來的作風,故事裡所有的巧合必定經過精心安排,讀者歷經一次繼一次的頓悟,終於在面對輝煌壯麗的結局時恍然大悟。賽茲尼克暗喻了玩具製造者的隱藏特質……藉由令人印象深刻的精細炭筆素描,賽茲尼克構繪出以黑色為背景、不時放大或縮小、並接續好幾頁的連續鏡頭畫面。這些插圖呈現了攝影機才做得到的逐漸聚焦或搖攝效果。故事情節最終與電影的歷史有關,賽茲尼克巧妙運用電影視覺風格,藉以突出電影所能呈現的高度視覺效果,成就不凡。
【學校圖書館期刊 School Library Journal】
適合小四 ~ 國三閱讀──賽茲尼克以獨特的智慧、精緻的圖像和令人讚嘆的設計,藉由這則時空設定在一九三○年代巴黎的魔術推理小說,打破了出版藝術的傳統。他運用沒有文字且連續的插畫,以及和插畫有所區隔的文字頁,呈現以電影為主題的故事;書裡的插畫以鉛筆繪製,並鑲上黑邊,表現方式涵蓋了手翻書、圖文小說和電影的元素。故事一開始,一個畫有一輪滿月的小圖框出現在整幅黑色的背景中央;隨著讀者的翻閱,小圖框和月亮漸漸後退遠去。緊接著,一個奔跑的男孩鑽過通風口的柵門,躲進火車站的牆裡;對於這個兼具守鐘人助手身分的孤兒而言,這座火車站就如同他的家。這個男孩試著完成任務的同時,他的命運也與一位壞脾氣的玩具店老闆、一個不容忽視的活潑女孩彼此交會。每個角色都擁有自己的祕密,以及某項對他人深具意義的事物。作者藉由不露痕跡的預示、精心設計的人物和緊張刺激的懸疑情節,精明處理構成其複雜情節的各種元素:加速的火車、時鐘、腳步聲、夢境和電影──尤其是由法國科幻電影先驅喬治‧梅里耶所導的電影。一張張電影劇照經由精心安排,巧妙的安插在書內。賽茲尼克的藝術表現所涵蓋的範圍甚廣──從引人且陰暗的巴黎街區到深入角色的特寫鏡頭──足以讓讀者思索關於失去、時間、家庭和創造力等議題。本書的結尾以一輪逐漸黯淡的虧月、逐漸縮小的圖框和資料性的致謝辭結束。如此精采的敘事形式,讀者絕對可以完全領略其趣。
【書單雜誌 Booklist】
賽茲尼克「以文字和圖畫寫成的小說」,是一篇結構複雜的推理小說,背景設在一九三○年代的巴黎,故事是關於一個孤兒、一個用廢棄零件拼裝成的發條裝置發明,以及一位著名的電影工作者。這部作品讓漸漸式微的法國藝術形式──插畫小說──再次復甦,並將其帶入嶄新的境界。這本書所呈現的效果多少和圖文小說有點相似;但在體驗如此的表現方式──混合了鉛筆畫和不時插入的敘述文字──之後,最終還是比較像在觀賞一齣默片。的確,電影和它們所引起的驚嘆,就如同「在大白天裡看見夢想」,這正是整個故事的中心主題;賽茲尼克兼以視覺形式(將連續數頁的圖畫鑲以黑框,看起來猶如投射在黑暗螢幕上的畫面,並模仿慢鏡聚焦和劇情剪輯)與主題形式(劇情迴繞著導演喬治‧梅里耶打轉,特別是他一九○二年的經典名片《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明顯傳達其對電影的熱情。這部混合圖文的創作還插以各種電影劇照和檔案照片,令人驚喜且喜愛;但是相較於這本書的藝術表現及其對歷史的關照(從書後所附有關賽茲尼克創作靈感來源的注釋文字,足以明瞭其關照範圍之深廣──遠從發明電影的盧米埃兄弟到二十世紀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楚浮,這則孤兒故事本身反而相形見拙。然而,本書如此充滿雄心的編輯形式不僅需要且理應受到矚目;一本敘述複雜的小說能同時兼顧文字閱讀和圖像視覺,相信許多兒童讀者一定會深受吸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