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2第69集
談《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一書
本書的原文書名: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主要談整體美國的現象,包含美國的校園、社會、政治、教育界的現象,與文化氛圍,除美國之外,書中現象也擴及英國及其他國家。
社會上一些政策和政治運動,有些會給年輕人、大學和自由民主體制製造問題。過去幾年,青少年焦慮症、憂鬱症和自殺率激增。台積電、台大學生都有壓力大而跳樓事件。不論在校園、職場和公共領域,甚至連政治都受到一些謬誤潮流影響,讓人們陷入困境,《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討論近年流行的三大謬誤:一、脆弱的謬誤:殺不死你的,讓你脆弱。二、情緒推理的謬誤:永遠信任你的感覺。三、「我們」VS「他們」的謬誤:人生是好人與壞人的戰爭。
本書的作者之一葛瑞格‧路加諾夫Greg Lukianoff,曾深受憂鬱症之苦。他發現認知行為療法(CBT)是尋求治療憂鬱症最有效的解決之道。CBT教你留意自己是否陷入種種「認知偏誤」,例如「災難化思考」(要是我小考考砸,我會拖累全班,然後被踢出學校,以後永遠找不到工作⋯⋯),或是「負面過濾思考」(只注意負面回饋,卻沒有同樣留意讚美)。這些扭曲而不理性的思考模式,正是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特徵。早期CBT研究者有項重要發現:人若能停止以這種方式思考,他們的憂鬱和焦慮程度通常會隨之降低。
本書分幾部分,第一部分先介紹幾個知性工具,理解自2013年起席捲大學校園的「安全」新文化,並說明認知行為療法(CBT)的關鍵概念,指出CBT模式如何改善批判思考技巧、抵銷重大謬誤的不良心理後果,書末附錄並有CBT的介紹。第二部分則是舉出三大謬誤造成的不良實例,並從社會學角度討論獵巫和校園暴力。第三部分把2013到2017年大學變化快速的謎團解開,它提出六條線索:(1)美國政治趨向兩極化,黨派對立上升;(2)罹患焦慮症和憂鬱症的青少年增加,學生因此更自認需要獲得保護,更容易接受三大謬誤;(3)家長教養方式改變。雖然童年時期早已變得更為安全,孩童的恐懼卻被放大,加劇家長與孩童的恐懼;(4)孩子們缺乏自由遊戲和不受監管地冒險的機會,但若要長成懂得自我管理的成人,兒童必須具備這兩種經驗;(5)校園行政管理組織擴大,保護學生的任務無限上綱;(6)人民追求正義的熱情日益高漲,但對正義的定義與看法卻與以往不同,甚至不惜訴諸暴力。第四部分,作者對家長和老師提出建議,希望他們能依此教育出更有智慧、更堅強也更獨立的新世代。同時,他們也對大學教授、學校管理階層和大學生提出忠告,建議他們將其運用到生活之中。
我們總是過度保護下一代,卻又視下一代為嬌生慣養之徒,每一代都認為下一代脆弱、愛抱怨又缺乏韌性。我認為,要讓孩子快速成熟,應該要讓他們及早接觸社會現實面,但我們大人應該在旁邊照顧觀看提醒,用一個朋友或是長輩的立場跟孩子們互動,如此才能讓孩子有智慧面對生活和社會,碰到壓力才會有解,對事情會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