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1第57集
談《二十一世紀生死課》一書
《二十一世紀生死課》這本書雖名為「生死課」,談的主要是「死亡」的議題。死亡一向是人們忌諱的議題,即使過去性和金錢曾是刻意被迴避的禁忌,隨著文化和時代演進,性和金錢的禁忌程度淡化,死亡始終是碰不得的話題。聖經腓立比書 1:23說:「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那是好得無比的」,到24節保羅接著說:「然而留在肉身,為你們更是需要的。」有信仰者,無懼死亡,但人們為何恐懼死亡?
現代生醫進展改變死亡的生態學、流行病學及經濟學,連最抽象的死亡氛圍都不同以往。要了解死亡,可先從最細微的層次,認識我們怎麼活著。話說,人體是由各式各樣細胞組成,數量以十億計。每個細胞都有生命,但並非是具有意識的生命。而細胞死亡主要有三種:凋亡、壞死、自噬。細胞最難看也最不優雅的死法是壞死,當細胞突然喪失營養和能量時,便立刻壞死。自噬是細胞吞噬自己或自己一部分的過程。養料斷絕時,細胞開始壞死,而當食物有限,並未斷絕時,細胞會關閉非必要的部件,或製造自噬體以擺脫受損的部分。自噬體是含有毒性物質的小囊泡,會吞沒細胞想淘汰的部件或物質,將它們轉換成有用的營養。自噬是細胞阻擋死亡的重要手段,若自噬功能無法執行,會加快而非延遲細胞死亡。至於細胞凋亡,則由細胞界的催命魔王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給予細胞死亡之吻,或由粒線體在細胞內釋放特定蛋白質,招來殺手凋亡蛋白酶,敲響細胞的喪鐘。
人只要還有一口氣,身體的細胞便不斷生滅,有的傳遞生命,有的受命就死,因此一個人即使活著,人的部分也持續死去。我們是由誕生與死去的細胞所組成,當凋亡的力量超過有絲分裂的力量時,我們就離死亡更進了一步。若細胞忘記死亡,就會變成拖垮該生物的禍患,癌症就是這種細胞造成的,半數癌症是因凋亡程序出錯引起。死亡對細胞無比重要,阻礙細胞死亡的舉動雖看似讓細胞存活,實則是逐步削弱細胞的力量,而苟活下來的細胞常被稱為「殭屍細胞」。
人類無法長生不死,疾病顯然是首因,但真正讓人無計可施的大敵是「老化」。時至今日,端粒已被公認為細胞存亡的關鍵、生死平衡的鑰匙。端粒似乎會隨每一次細胞分裂變短,當端粒變得過短,不穩定的狀態導致細胞受損,最後死亡。端粒酶雖能幫細胞走向永生,為了不斷生長擴張,癌細胞會一再以端粒酶延長端粒,端粒酶既是延年益壽的萬靈丹,也是惡性細胞的護身符。DNA受損是細胞老化的特徵,目前已知限制飲食及熱量攝取能延長壽命。人的年紀越大,生長激素和胰島素生長因子的活性就越低,如果刻意減少二至四成的飲食來降低這兩種激素的活性,可以促使生物進入求生模式。
現代人的死因大家耳熟能詳的是癌症和一些慢性病(如: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阿茲海默…),當然還有一些意外的天災人禍,一些傳染病(如:結核病、痢疾、麻疹、肺炎、愛滋病),但翻開死亡的歷史,十七世紀竟有「衰弱」、「體虛」、「縱慾」、「抽搐」等模模糊糊的疾病殺人,真是時代不同,死亡原因也不同啊。
人終究有一死,能安逝於自家臥榻是難得的福份,但不幸的是,大部分人是死在醫院的。人類歷史中,神職人員陪伴病人直到最後一刻,為病人,也為病人親友,讓死亡成為一份深刻而極富意義的經驗,從信仰中得到力量,然而現代卻經常是由醫師宣告死亡,而死亡前可能歷經許多痛苦的急救…。
死亡是嚴肅的,但在過程中可觀察到不同的代表意義。本書作者海德.沃瑞棋透過臨床照顧與觀察,以論文研究的態度,以文學、神學、科學、社會學各方面的角度,加上許多病人的故事討論「死亡」,讓人讀起來知識性充沛、故事感十足。特別是這本又是作者文筆特佳,譯者亦學識精湛譯境精妙,不管是專有名詞或傷春悲秋的愁思都翻譯到味。若撇開排斥「死亡」的心理作用,《二十一世紀生死課》這本書是相當好看,也是內容相當棒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