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娜‧希莉格 (Tina Seelig) 1985年獲得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博士,曾任職 Booz Allen Hamilton 諮詢、康柏電腦等公司,也曾經創辦多媒體公司「圖書瀏覽器」(BookBrowser)。現為「史丹佛科技創業計畫」(STVP)執行長,致力於高科技創業教育,鼓勵學生(尤其是工程科系) 以創新方式解決世界上的任何問題。簡而言之,她教的是創造力、創新和創業精神。前一本著作《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暢銷全球,是不可不讀的創造力啟蒙經典。 譯者 齊若蘭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新聞碩士,曾任職好時年出版社、《天下雜誌》、《康健雜誌》。譯作包括《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杜拉克教我的17堂課》、《杜拉克給經理人的行動筆記》、《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從A到A+》、《基業常青》、《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毒舌頭與夢想家》、《數學奧林匹亞特訓班的一年》、《最後一個甜甜圈不要拿》、《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等;並採訪整理《棋局雙贏》、《設計管理的美力競界》等書。 |
|
||
三大內在因素
三大外在因素
啟動引擎,開創新局
創新引擎的每個部分都彼此相關,相互影響── |
專文導讀
曾志朗 中央研究院院士 創意推薦 吳靜吉 國立政治大學名譽教授/創造力講座主持人 專文導讀 三創世代的三加「一」要素 曾志朗 中央研究院院士 熱,好熱,這是個令人「熱斃了」的七月,不但整個亞洲高溫炙人,歐洲大陸也是熱浪襲身,讓面對住處沒有冷氣裝備的夏日觀光客叫苦連天;美國東北、中西部更史無前例持續出現華氏一百度(攝氏三十七‧七度)以上的高溫,玉米田嚴重乾枯,有些州還斷電缺水,電視上出現的歐巴馬總統演講畫面,講的人和聽的人在宛如蒸籠的大廳裡汗流浹背。台北呢?溫度天天破紀錄,中午未到,就衝至攝氏三十六、三十七度,甚至寫下攝氏三十八‧三.度的驚人數字。不過從南京驕陽中歸來的朋友卻說,台北的熱度只是「小咖」,南京清晨,太陽初上,不一會兒就超過攝氏四十度,過午,就飆到攝氏四十三度以上了。 這樣前所未見、一波又一波全球性的熱浪,當然會讓人們再次肯定地球暖化的說法,而我在澳洲雪梨的朋友卻捎來e-mail說,他們那裡正經歷不尋常的酷冷,以往雪梨冬天的溫和已不復見。看來,北、南兩半球都處在不尋常的熱、冷兩極端中,整個地球的物理環境正面臨巨大的變化,對動、植物的生態將產生深遠影響,全球性的能源、糧食、水資源不平衡,將是未來人們必須面對的挑戰,而傳統的方法似乎已非應付之道! 物理環境的變化是身體可以感知的,但這幾十年來在人們不知不覺的生活中,變化最大的卻是數位世代來臨所帶來的多元交流方式,以及個人認知能量的提升。半個世紀以前,半導體的發展帶動了大型電腦乃至個人電腦的演進,如今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雲端運算、無線通訊,促成了Google在搜尋功能上的連連突破,也導致臉書在全世界有九億多的網上社群。回想四十三年前的七月,太空船登月所傳輸回來的數位影像技術是多麼昂貴和機密,如今數位影像傳輸卻是你我手機上的基本功能。就在這個月底,英國倫敦奧運的比賽過程,都將以最高解析度的影像傳到台灣每個家庭的數位電視。而透過網路,家裡附近的便利商店已經成為人們「便利生活」的便利書房和廚房了! 變化當然也帶來變化中的新難題。以前解決問題的方式是界定問題、制定解決方案,然後嚴格執行;現在則是科技變化萬千,大量的數據含有很高的不確定性,問題也是不易界定(ill-defined problem)的,所以要解決,就必須跳脫線性思考的傳統邏輯,代之以模糊邏輯的分析方式,才能快速反應、面對問題,而且隨時保持靈活彈性,才能維持創新與有效的反應能力。 不論在應付未來的物理環境變化,以解決生態、能源、糧食、水資源的各種問題,或想在當前的「科技→知識→應用→行銷」經濟體系中占一席之地,那麼孕育「創意」、啟動「創新」,及完成「創造」的這整個過程,就是問題解決者必須擁有的三個行動指標。《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一書的作者婷娜.希莉格(Tina Seelig)認為,能夠成功的依附著這三個指標而完成創業鏈的三個能力要素,是知識(knowledge)、想像力(imagination)和態度(attitude),而這三種能力是可以經由教育的歷程而提升的!我完全贊成她的觀點,因為我們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已經疊積相當多大腦可塑性的證據,支持正確適切的後天學習,可以改變大腦的神經迴路,是真的可以做到老、學到老、用到老的! 但是對希莉格的三元素論,我總覺得缺少了一個更重要的元素,就是「社會的適切性」(social appropriateness),包括合情合理的(sensible)和美的(beautiful)感知。其實這兩個向度正是讓一個有創意的人對創新和創造歷程上癮的動機,前者引來外界的稱讚,後者引出自己內心的自我欣賞。希莉格設計的很多教案,和她旁徵博引很多他人成功的教學案例,真的都很精采,很有啟發性,但因為缺少社會的適切性考量,不免讓人感到有些作為太功利取向而有反社會的徵象,所以我才特別強調,在三創世代中,三要素加「一」的必要性,以免造成為了達到創新目的而忽略社會觀感的遺憾。 《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意×創業訓練班》這本書真的很好讀,內容很豐富實在,希莉格是位很好的老師,她一直在實踐學習心理學中一個亙古恆新的定律:「要學好一件事,就去做那件事!」也就是說,要有創造力,就去做創造力的體驗練習。所有智者都會贊成的一句話,就是「從做中學,那是唯一的方法(Learning by doing, that is the only way)!」 創意推薦 書中所舉的例子從科學、管理、心理、藝術到日常生活,正好驗證了異花授粉的效應……書中列舉許多提供給學習者練習、體驗和反思的技巧或活動,而許多技巧和活動都是取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的實例。邊讀邊試、邊試邊反思,非常有趣。 ──吳靜吉(國立政治大學名譽教授/創造力講座主持人) Tina這本書除了教我們如何培養個人的態度、知識與想像力之外,也多處提到我們的公、私部門能提供什麼樣的資源,塑造什麼樣的文化及使它成為創意滋長的棲息地。希望任何想成為創新之都的地方及人都能從這本書得到啟發。 ──溫肇東(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這本書不僅是理論書籍,告訴大家如何利用她所創造出來的創新引擎架構;也像是一本練習簿,透過案例重新激發你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讓你在看書的同時隨時跳出新想法。 ──吳妍華(國立交通大學校長) Tina Seelig博士的新書《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把啟動創意的有效方法傳達給科技人、教育工作者與青年人。我很樂意推薦。 ──林百里(廣達集團 總裁) Tina總是精力充沛,充滿活力和創造力,處事俐落卻不失優雅。她也以這樣的風格,流暢地架構《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讓讀者輕易地進入她的世界中。 ──李謀偉(李長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萬物中好像獨有人是有創意的生物。讓我們一起用《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的內容,活化我們的腦神經細胞。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黑幼龍(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 《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是最好的創意源開採訓練工具,讓讀者可以在學習跟練習之間,探測自己的創意源蘊藏,學會在個人及組織安裝「創新引擎」,從而跨領域自由揮灑。 ──劉奕成(悠游卡董事長) 《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中利用很多案例和實驗來印證許多創意的基本原則,利用輕鬆卻有根據的方法讓創意人理解其中的道理,更用種種方式推翻了許多迷思和壞習慣。 ──王艾莉(王艾莉設計公司負責人) |
創意並非便宜,根本是免費! 許多人喜歡說:「創意很便宜、廉價。」 Provocative,只有一個英文單字,provocative。 直到不久以前,想進入英國牛津大學萬靈學院(All Soul’s College)就讀的學生都得通過「一字測驗」。申請入學的學生對這個作文考試可說是既期待,又害怕。考試時,每個考生會同時掀開桌上的小紙片,上面只有一個英文單字,可能是「innocence」(純真)、「miracles」(奇蹟)、「water」(水)或「provocative」(刺激人心的)。學生面對的挑戰是,必須根據單字給他們的啟發,在三小時內寫出一篇好文章。 全世界最難的考試 這個測驗沒有正確答案,但透過考生的回答,學校可以深入觀察學生擁有的知識夠不夠淵博,是否具備了創造性聯想的能力。《紐約時報》曾經引用一位牛津教授的話:「在過去,揭開當年考題究竟挑選了哪個單字,成為牛津一年一度的大事,據說連不是考生的學生都聚集在萬靈學院外面等消息。」這項考試更證明了每件事或每個單字,都是善用所學所知、發揮想像力的大好機會。 對大多數人而言,過去他們在這方面的創造力從來不曾受到鼓勵,我們不會把周遭所見所聞視為發揮創意的機會。事實上,每個人都擁有創造力。有了創造力,你才能在不斷變動的世界裡成長茁壯,開啟各種可行性。創造力提升之後,你不再只看問題,而會看到潛能;不再只看到障礙,而會看到機會;不再只看到挑戰,而會看到以突破性的方式解決問題的契機。環顧四週,你會發現,不管是科技界或教育界、藝術界,周遭的創新者往往也是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儘管如此,學校裡面仍然很少教導學生如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也沒有把創造力當作可以傳授、也可以學習的技巧。 可悲的是,許多人喜歡說:「創意很便宜、廉價。」這種說法不但貶低了創造力的價值,而且大錯特錯。其實創意並非便宜——根本就是免費,但創意非常寶貴。創意會帶來創新,而創新能帶動世界經濟發展,讓我們的生活不致於單調重覆,一成不變,創造力是讓我們脫離慣常道路、向前邁進的力量。如果沒有創造力,我們不但無法擺脫單調重覆的生活,而且還會退步。事實上,人生中最大的挫敗,不是無法執行,而是缺乏想像力。美國著名發明家凱伊(Alan Kay)有一句名言:「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乾脆發明未來。」每個人都可以發明自己的未來,而發明的核心就是創造力。 「一字測驗」告訴我們,每一句話、每一件東西、每個決定和每個行動,都是發揮創造力的大好機會。在萬靈學院為期數天的入學考試中,「一字測驗」被視為全世界最難的考試,既要求豐富的知識,又必須充分發揮想像力。哈里斯(Matthew Edward Harris)在二○○七年參加這項考試時,作文題目是「harmony」(和諧)這個單字。他在《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中寫道:他覺得「好像大廚師拚命在冰箱裡翻找,想找到一些不太可能在冰箱找到的煮湯材料。」這個比喻提醒我們,不管我們面對的挑戰是像煮湯之類的簡單挑戰,還是像解決全球議題之類的重大挑戰,其實我們每天都有機會練習如何發揮創意。 小名牌激發的無限想像 我在史丹佛大學俗稱「d.school」的哈索普萊特納設計學院(Institute of Design)教一門有關創造力的課程,此外,我也是工學院的史丹佛科技(HassoPlattner) 創業計畫(STVP, Stanford Technology Ventures Program)的執行長。STVP的宗旨是提供各領域學生各種知識、技巧和態度,以協助他們掌握機會,發揮創造力,解決世界重大問題。 每學期上課第一天,我都會先拋出一個很簡單的挑戰:把學校發給每個人的識別名牌重新設計。我告訴學生,我一點也不喜歡這種名牌。上面的字往往太小,不容易看清楚,而且我想知道的事情,上面都找不到。還有,大家經常都把名牌掛在皮帶扣上,實在很難看。學生都笑起來,因為他們也有同樣的困擾。 十五分鐘內,學生們都把原本脖子上掛的名牌換成設計精美的紙片。他們把新名牌別在襯衫上,上面大大寫著自己的名字。成功解決了問題,大家都很開心,準備迎接下一道題目。但是我心裡還盤算著別的事情……我收集了所有的新名牌,然後全丟進碎紙機裡。學生錯愕地望著我,覺得我瘋了! 然後,我問他們:「你們究竟為什麼使用名牌?」起初,學生覺得這個問題很荒謬。答案不是很明顯嗎?我們之所以使用名牌,當然是為了讓別人曉得我們的名字啊。不過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過去從來不曾想過這個問題。經過短短的討論後,學生都承認名牌其實有許多複雜的功能,包括可以讓你很快知道談話對象是誰,促使素不相識的人開始談話,也不再出現忘記別人名字的尷尬場面。 對名牌扮演的角色有了更多理解後,學生開始互相訪問,進一步了解自己希望怎麼樣認識新朋友,以及希望別人怎麼樣認識自己。從訪談中獲得的新洞見啟發他們想出超越傳統名牌限制的創新解決方案。 有一組學生決定不管傳統名牌的尺寸限制,設計出為每個人量身訂製的T恤,上面以文字和圖像呈現出這個人的各種相關資訊,包括他住在哪裡、喜歡什麼運動、偏愛哪類音樂、有哪些家人等,大幅擴大了「名牌」的概念。大家不再把名牌別在T恤上,而是讓T恤都變成個人的名牌,提供很多可以進一步挖掘的話題。 另外一組學生領悟到,認識新朋友時,如果能在需要時,隨時獲得關於對方的資訊,談話就可以持續進行下去,避免無話可說時的冷場和尷尬。於是他們試做了一個耳機模型,和別人談話時,這種耳機能在你耳邊輕聲吐出關於對方的有用資訊,例如他的名字應該怎麼唸,他在哪裡上班,以及你們有哪些共同朋友等。 還有一組學生明白,要促進人與人之間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對方的感覺可能比知道一大堆關於他的事情還重要。所以他們設計了一系列彩色手環,每個手環都代表不同的情緒。比方說,綠色緞帶代表你覺得很開心,藍色緞帶表示你很鬱悶,紅色代表壓力很大,紫色則表示你感到很幸運。戴上了不同顏色的緞帶,你可以很快告訴別人目前心情如何,讓第一次接觸變得更有意義。 我們設計這個隨堂作業的目的是要告訴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機會其實無所不在,任何事情,即使小小的名牌,都可能激發你的創意與巧思。所以不妨環顧四周,觀察你的辦公室、教室、臥房或後院,你所見到的一切,都等著你去重新創造。 你的CQ有多高? 創新公司都心知肚明,公司所延攬的人才必須有能力運用創意來因應意料之外的挑戰。舉例來說,Google在招募員工時,除了考應徵者未來工作領域相關的專業知識(例如軟體設計或行銷),還會提出一些需要創造性思考的問題。他們可能會問:「一輛校車裡可以裝多少個高爾夫球?」「全世界總共有多少位鋼琴調音師?」或「想像你縮成一個銅板大小,被丟進空空的果汁機裡,果汁機的攪拌葉片六十秒內就會啟動,你要怎麼辦?」這些問題的答案都不止一個,他們設計這類問題,是為了找出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 許多科學家都試圖制定創造力衡量指標,設計許多測驗來計算你的「創造力商數」(creativity quotient,或簡稱CQ)。比方說,他們可能計算你面對問題時(例如,給你一個迴紋針、一張郵票、一塊磚或一張紙,你可以拿它來做什麼?)能產生多少不同的想法。他們認為,就像智商(IQ)能約略測量出你的智力一樣,這類型測驗也能評量你的創造力。在這類測驗中,有的人會想到幾個明顯的答案,有的人則會為這些簡單的物品想到無數可能的用途。他們假定你為迴紋針或一張紙想到的用途愈廣、愈多元,你面對現實世界的挑戰時,就比較可能想出有創意的解決方案。 在我看來,這是好玩的暖身練習,就好像我們在開始複雜的體操練習之前,都要先做做伸展操一樣。不過,如果你的目的是決定某人在面對真實問題時,能不能想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這種考法又太簡單了。在體操競賽中,有許許多多的變數會影響你的臨場表現,包括平日的訓練、你有沒有強烈的表現動機、以及你使用的設備等。發揮創造力和體操表演一樣,是非常複雜的事情,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例如你的知識、動機和環境等。在衡量你的創造力有多高時,這些變數和你能列出多少迴紋針的用途或怎麼樣逃出果汁機同樣重要。此外,創造力不只是個人特質,也是群體、組織和整個社群所擁有的特質,因此應該好好考量影響創造力的所有變數,包括個人能力,以及環境如何影響個人才能。 啟動創新引擎 我教授創造力和創新課程已經十二年了,我可以很篤定地說,創造力確實可以經由學習而提升。接下來的章節中充滿了有關提升創造力的工具和技巧的種種細節,還有相關的生動故事。我們將介紹各種方法,教你如何看到周遭的機會,綜合不同的想法,挑戰既有的假設,重新架構問題。我們將探討如何改善周遭的實體環境和社會環境,以提升自己、家人及同事的創造力。我們也會檢視會影響創意產出的動機和心態,包括你是否願意實驗,你能否大膽迎接挑戰,克服困難,找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以及你能否避免對新構想妄下評斷。 很重要的是,你必須了解這些創造力要素會相互影響,協力運作。因此,不能單獨抽離來看。下面是我設計的新模型——創新引擎,顯示這些要素將如何提升創造力。我選擇採用「引擎」這個名詞,是因為引擎這個詞的英文「engine」和「ingenious」(有發明才能的、聰明機敏的)一樣,都源自於拉丁文中代表內在天分的單字,提醒我們,每個人都天生就具有發明和創新的特質。我的目標是提供一個模型、一組共同詞彙、和一套工具,你可以立刻用來評估和增進自己和團隊、組織、社群的創造力。 創新引擎內部的三要素是知識、想像力和態度:
創新引擎外部的三要素是資源、環境和文化:
乍看之下,創新引擎好像很複雜。我們在本書中會將創新引擎拆解開來,一一檢視這六個要素,然後再將創新引擎重新組合起來,展示所有的要素如何相互影響,協同運作,提升創造力。當我們逐一探討這六個要素,檢視他們如何相互影響時,你也會愈來愈了解創新引擎。我會把焦點放在你可以直接掌控的創新引擎要素:想像力、知識、環境和態度。你將看到啟動創新引擎的方法其實多得不得了。 (摘自《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前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