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尼龍繩球
你若問我,音樂的形狀是什麼?我會毫不考慮地說:圓形。顏色呢?多半是黑色。至於音樂的氣味呢?呃,那就是介於橘子花香、墨汁甜味,和微帶辛辣的霉味之間了。對唱片收藏者來說,以上的答案,是可以心領神會的。
有些人終其一生也不會成為收藏者。我努力分析回想,為什麼會累積這些甜蜜的包袱?我想,應該要追溯到外婆的尼龍繩球的。
外婆家是個老式的兩層樓洋房。對住在單進小平房的我來說,那裏提供無數的房間、通道、櫥櫃,讓我們捉迷藏和探險。外婆臥房連通前面的起居室,有古老的木框穿衣鏡、五斗櫃,和一個及腰鐵架,上面放著永遠保持八分滿清水的鋁製洗臉盆。床側面牆右邊有個暗褐色的木頭門,原先許是通往另一間臥室的走道,但是狹窄的空間,全部為雜物堆放所占,成為名符其實的儲藏室。這道門是常年鎖著的,銅質的厚重鑰匙,被愛乾淨的外婆藏著,不讓我們進入。記憶中只有一兩次跟著取物的外婆,遠遠站在門口(還是不准我入內)向裏面張望。其實或許裏頭堆放的,只不過是些舊家具等雜物,但是我仍然像首次進入藍鬍子公爵城堡的茱迪絲般,對那扇緊鎖木門之後的世界充滿好奇。
大學時,外婆辭世,跟著母親至外婆家整理遺物。這次,我終於有機會進入那間神祕的儲藏室,才發現它其實沒有記憶中那般陰暗或灰塵蛛網遍布。本是走道的一側有幾扇玻璃窗,午後的日光斜照著曾經使用但被汰換的木桌椅、規則捆綁的舊報紙、清洗過,排放整齊的各式空玻璃罐、藥廠贈送的紙扇等。難怪每次有多餘的醃漬瓜菜,外婆總是能夠很快找到玻璃瓶罐讓我們裝回家。而嗜穿素色旗袍的她,手邊總是有印上「明星花露水」或是「新一點靈B-12」眼藥水廣告的紙扇驅熱趕蠅!做事一向有效率的母親,此刻卻將動作停留在一個紙箱前,對著內容發呆。我探頭過去,那裏面,是大小一致,首尾相接纏繞成球的紅色尼龍繩。外公從商,還在銀行董事會任職,年節之際總是有許多人情禮節。這些水果糕點罐頭禮盒,經常用紅色尼龍繩重重十字捆紮方便提拿。外公家人丁眾多,還有僕傭司機,算是大戶人家。外婆卻堅持簡樸清忙,連這廉價的尼龍繩也仔細地捆成繩球,以備不時之需。看著這些成堆,永遠不可能用罄的繩球,母親臉頰掛了淚珠。
但是我清楚收藏的基因不見得會遺傳的,至少不是代代相傳。母親丟棄無用雜物的手腳一向俐快,收買酒矸的三輪車,都曉得隔陣在家門前賣力吆喊,必有所獲。小學時必須走一段不短的路到校,不久就發現避免繞路的捷徑,是穿越一個修車廠的空地。狹長的黃泥車道,兩旁停放著待修或待領的各色車輛。大型的卡車、交通車等無法駛入廠房,也是利用這土路一旁作為臨時車間。技工們修理車輛時,大件、有利用價值的替換零件都會收走;但是一些小零件,經常就隨手棄置於土石場地上。放學經過,往往為這些新奇的物件所吸引,時常將諸如橡皮墊圈、螺絲螺帽、彈簧鋼珠等藏在書包內帶回家,存放在一個餅乾鐵盒內。至於收藏這些廢品的動機已經不復記憶,應該只是覺得被棄置相當可惜,說不定那天可以用它們來組合成什麼器械玩具。終究它們還是在每次把玩之後,又躺回小鐵盒,在某次大掃除時,被母親傾倒入垃圾筒內。不過看來外婆收藏的基因,透過尼龍繩,像臍帶般隔了一代連到我身上來。
唱片,當然不是棄物,至少對我來說絕對不是。但是收藏唱片之於我,卻絕非「與生俱來」或「家學淵源」可以搪塞。小時家中的確有電唱機和些許翻版唱片;但是除了幾張諸如「榮星兒童合唱團」、「原野三重唱」等聽得懂的唱片之外,其它古典、西洋流行樂的唱片,是一概沒興趣的。甚至還會和妹妹賊賊地趁父母不在家,用指甲摳劃那些鳴鳳、松竹翻版唱片簡陋塑膠包覆的封套,留下一道道雪泥鴻爪而竊喜!現在每當我費心嘗試修復破損唱片外封套的時候,經常想這是不是小時破壞唱片的報應?及至上中學,趕潮流地拾起吉他哼唱些似懂非懂的英文歌曲。為了學樣,開始自己攢零花買翻版集錦唱片。不久發現要彈好吉他的伴奏,口唱部分可就亂了譜,只好閉口改練古典吉他。在自學過程中,唱片更是我的老師。而由此,發現了吉他不止可以獨奏,還有廣大的合奏、協奏音樂,而其後又愛屋及烏的接觸吉他音樂之外的小宇宙。就這樣,我被捲入了唱片收藏的美麗旋渦。
本書的章篇,主要是根據過去在台灣「音響論壇」雜誌發表的專欄內容。其實寫作的動機,是檢視自己收藏唱片歷程,不斷發生的「為什麼…」、「要如何…」諸問題的總成。在探索研究過程中,驚訝地發現,不止中文出版對探究唱片收藏整體行為的文獻闕如,連外文資料也僅集中於幾個發燒廠家的發行整理、封面標籤例證,或是播放硬體的調校等片面知識。從CD取代唱片到近年的所謂黑膠文藝復興之間,不同世代收藏者似乎在經驗傳承上有個斷層。藉著專欄按月出稿的驅策,將自己零散吸收領悟的收藏知識做有系統的整理分享。不過礙於雜誌篇幅限制,許多細節必須精簡,或拆解成每月可獨立的段落。在此,我盡量將內容還原,甚至補齊連載時遺落割捨的章節,冀望成為連貫的邏輯。誠然如同書名,要面面俱顧,就極難絲絲入理。收藏界臥虎藏龍,任何一個主題都有更適合執筆的專家。不過收藏界也有個特性,就是不喜出頭,以免自暴其短或是遭人羨嫉。我久居美國,對這些顧慮比較不敏感,因此敢斗著膽野人獻曝!
感謝先父讓我從他對古玉收藏的熱誠中,領略收藏必須要「盤」,必須知取捨、摒貪嗔,更接納「品相」這個意境。感謝母親以身示範何謂毅力和耐心。感謝敦惠多年來忍受搬遷之間諸多遷就。感謝音響論壇劉漢盛總編提供我自由揮灑的空間,以及慨然允諾讓連載內容成書。感謝悔之兄不顧我「出版不是慈善事業」的警語,以詩人的執著驅策我對這冷門書籍進行修稿。如果我能預支感謝,我還要謝謝讀者分享我對音樂與唱片收藏的熱情,以及不吝提供意見和指正。
當然,我終究要感謝外婆的尼龍繩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