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我收到一位未曾謀面的網上朋友宛璇來信,提到她的法國男友是「聲音藝術工作者」,問我是否有興趣聽他的作品?因為其中也涉及了生態錄音,我當然樂意嘗試。不久後我收到一個包裹,裡頭包括了數張CD。我也開始搜尋這位法國人的資料,發現他早已錄製了不少關於臺灣 的自然與人文聲音,既有臺灣蛙類的錄音,也錄製了不少「地方」的聲音。比方說製作塌塌米機器的聲音,就被他認為是溪北村的聲音。我驚訝於自己的粗心,過去竟沒有注意到這個領域。 這個法國人Yannick有個中文名字,叫「澎葉生」,因為他喜歡聽葉子的聲音。 聲音是形塑空間感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在臺灣「音場」(sound field),常被翻譯成「空間感」,這一方面是物理上聲音發聲形成的區域,另方面,說不定也提醒了我們,失去了聲音,或聲音一旦改變,空間感也將隨之改變。 近日正當我的情緒因私事跌入低谷之際,收到臉譜出版社寄來「聲音生態學家」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和撰述者約翰‧葛洛斯曼(John Grossmann)合著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靜》。我本想找個藉口推掉寫這篇序,讓自己多點時間休養,但一打開漢普頓的序我就深深被打動。他寫道:「草原狼對著夜空長嚎的月光之歌,是一種寂靜,而牠們伴侶的回應,也是一種寂靜。」幾天的時間,我在完全沒有漢普頓「寂靜」定義下的台北,漸次地讀完書稿,內心充滿各種聲音,彷彿在進行著另一種「人體衝浪」。 書從漢普頓曾經一度失去聽力開始,這使得他日後更渴望、醉心、迷戀於追尋聲音。所謂「一平方英寸的寂靜」,其實只是一顆石頭。漢普頓與華盛頓州奧林匹克國家公園(Olympic National Park)達成協議,將這個石頭放在國家公園內,要求至少這個石頭的範圍不被「聲音打擾」。這小石頭其實不僅是象徵物而已,因為聲音是會穿透自然空間的,即便是數公里外的挖土機,天空中的飛機,都可能影響這一平方英寸的寂靜。因此維繫著微小、脆弱的寂靜,也就意味著維繫了五平方公里、十平方公里的寂靜。 但漢普頓的寂靜定義並非是「沒有聲音」,而是「沒有人造物的聲音」。對漢普頓來說,汽車、飛機、無意義的高聲談話,甚至是自己身上穿的尼龍衣服都是寂靜的侵入者,屬於「噪音」。從這樣的定義來看,我以為漢普頓可以說是「寂靜的荒野保存論者」,或者說「自然之聲的荒野保存論者」。 漢普頓長期監控「一平方英寸寂靜」範圍內的噪音,直到他認為自己或許可以再把這樣的理念向外推展,於是他決定從西岸的華盛頓州前往東岸的華盛頓特區,既當一個沿途的「聆聽者」,也試圖在國家公園法案裡,爭取寂靜做為一種荒野重要價值的立法機會。 這部由「艾美獎聲音暨音響個人成就獎」得主漢普頓所寫的追尋寂靜之音的書,光是提醒我們再一次凝視聲音的本質就值得讀者展閱,但我或許多事地,再說明一下這部書的幾點迷人之處。 面對自然的聲音,過去生態錄製師的表達方式,當然也就是以聲音表現為主,比方說錄製成CD。但這本書卻是試圖以文字建立某種聲音價值,這並不是件簡單的事,用文字形容聲音,你可以想像是多麼困難的事。另一方面,以我個人經驗而言,「讀」書時往往會在內心發出其實並沒有真正發出的聲音,那「默讀」因為只有自己聽見,往往會與環境音形成一種難以言喻的對話關係。文字對心靈所產生的「音場」,和真正的聲音,有著不一樣的感動。 其次,這書由一位專業的生態聲音錄製師所寫,因此許多關於聲音與生態關係的內容,就像是觀察生態的另一種角度。比方說,漢普頓提及在荒野中,「最高音」往往來自於掠食者;比方說,鳴禽為了對抗噪音,往往得提高音量,這也連帶造成牠們消耗的能量會因此增加;又比方說,「考古聲響學」(archaeoacoustics)在探索的材料多半是「已消逝」的族群聲音。書中提及許多部落文明很重視山谷間的「回音」,這甚至影響了他們的宗教信仰……這類「聲音生態學」資料的徵引,讓這本書的基礎豐厚且紮實。 第三,漢普頓的「聆聽」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旅行者、探險家的奇遇記。人們從不理解為什麼有一個人要追尋「寂靜」,但參與提供他們生活經驗裡的寂靜訴說,配合全書筆調簡潔的環境描寫,展現了旅行文學的另一種深度。 第四,這本書刺探了美國環境法令的不完整。聲音往往保障的是人類,而不是荒野。做為一個也關心環境運動的讀者,我常覺得臺灣的相關法令也都仍是以人為基準去設立的,因此,這本書也啟發了我,或許未來島嶼的環境法令可以朝向更生態中心主義式的,更深邃的方向去想像。 最後,在整體的敘事過程中,漢普頓也靜靜地訴說了自己的生命史。他如何在失去聽力的狀況下掙扎,如何在荒野中重拾對聲音細節的感受(葉子被風吹動的聲音,水花泡沫破裂的聲音,雨滴壓彎山酢漿草的聲音……),如何在自己心靈裡,讓「噪音」與「寂靜」對話;甚或是最困難的,怎麼和拒絕成為「自然女孩」的女兒溝通。「有一種寂靜是不受歡迎的:父母和青少年子女間的沉默」漢普頓這麼寫道。那溝通不僅是靠著有形的聲音,也得靠無形的聲音。如此艱辛、充滿歧路、細微難辨。 我翻閱著這部書稿,也許有時候我並不完全同意作者的話,比方說作者對人造音樂的感受,畢竟人造音也可以成為荒野之音的和諧調。但整體而言,《一平方英寸的寂靜》給了我深深的震撼與啟發。我們曾經以為寂靜是不會丟失的物事,現在才知道連寂靜都可能被竊取。過去我總想,需要安靜時遁入荒野即可,但實際上,聲音以更殘暴、無所不在的方式,正在大幅度地改變荒野的本質。我曾經在多次經歷心靈難以言喻的痛苦時,沒有依靠宗教、醫院、藥物與睡眠,就是一整天待在這類只有寂靜之音的地方,然後勇氣就像露珠一樣,一點一點重新凝聚起來。因此我深深了解維繫寂靜荒野的價值,仍未被準確地估量出來。 寂靜在何方?我想起多年前初執教學工作,多次心灰意冷,身心俱疲想要放棄之際,總有意外的聲音進來,讓我能持續下去。有一回一個畢業班學生拿了一片CD給我,說:老師有空的時候就聽聽這個吧。那是一片名為《台灣海聲實錄》的CD,是臺灣的自然音樂工作者吳金黛所製作的。我聽著和平島、石梯坪、蘭嶼的海潮聲,真的慢慢地獲得了靈魂歇息在某處的感受。 這也是我讀完《一平方英寸的寂靜》的心情,我希望您也能透過安靜地閱讀感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