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動人,真是動人,淚光盈花裡無言的笑。——朱天文(作家) 回首個人如此戲劇化的生命╱家族史,俊志並未見獵心喜,他只「如實」的寫來,這說來容易做來困難的「節制」,呈現出極動人的飽滿張力。——朱天心(作家) 他獨坐暗室,一幕幕過往在顯影劑還魂,他所揭露的豈僅一己之痛,他所召喚者,不也是時代幽魂。——楊索(《我那賭徒阿爸》作者)

就算已經沒有家了,依舊不從良,不道歉,不後悔。離散到底,真妖孽也。卻是一個令我掩面哭泣的妖孽。——胡淑雯( 《哀豔是童年》作者)


這是陳俊志的《追憶逝水年華》,卻寫出了一整代人(我們這輩五年級眼中)的《往事不必如煙》。──陳雪 
(小說家)


我讀著那些段落,光影錯亂的跟著他斑駁破碎的記憶回到新店溪畔他的童年,在撕裂的成長之中,我讀到寬容與愛。——王宣一 (《天色猶昏,島國之雨》作者)

只有不老的人說、寫滄桑,才仍然如此華麗。張愛玲不就如此?
——李昂(作家)

這本書是今年最深情動人的生命故事。用「今年」而不用二0一0或二0一一年,代表這本書不會褪時代。——甘耀明(小說家)

讓我一次又一次流淚的,不是讀到俊志生命中的傷逝與別離,而是,他對這一切,一次又一次的寬容、悲憫與原諒。——劉梓潔(《父後七日》作者)

這本書,我要等到穩當地握在手裡,找一段空閒時光,才要細細品嚐。雖然迫不及待,但是不這樣,就是不可原諒的浪費。——張娟芬(《殺戮的艱難》作者) 

那些照片熟悉得如我的家人,而那故事,就像是我自己的故事。——鴻鴻(詩人•導演)

沒有看過更坦誠,更駭人的告白,每每讓我閉上眼睛,停止閱讀。──王小棣(導演)

它不止於是陳俊志的故事,根本是一章台灣某年代的歷史。——陳坤厚(導演)

就算用文字做工具,影像依然強烈,一部破碎而滄桑的華麗人生展現、延伸在你我眼前!——李烈(《艋舺》監製)

如果文字真能療癒,那俊志便是把自身的骨血熬煮揮灑,普度眾生了。——吳洛纓(劇場導演‧影像編劇)

這本書讓人忍不住就會狠狠猛猛的讀,但讀了之後卻又讓人咀嚼再三,細細的況味反思不已。——林正盛(導演)

在夜深人靜時,我細細讀著這篇那年總是沒聽完的故事,就這樣讓眼淚這麼安靜的流下。 ──楊力州(《被遺忘的時光》導演)

這一篇篇家族故事連結成的時間之河,已經不只是懷舊懺情,而更是作者誠實面對自己內心幽暗森林的勇氣之作。——侯季然(導演)

這不單是他自己如何找到自己的私歷史,也是一整代八○小孩未被關照的隱藏傷痕,如此憂傷動人,又痛著的青春暴動。——黎煥雄(劇場導演)

他道盡了流淌在生命底層的苦楚,以及穿越時空的縷縷真情,而在妖異流離的文字光影之下,躲藏的,竟然是一顆天真純淨到教人不忍的赤子之心。——郝譽翔(中正大學台文所教授)

這是精彩的時代之書。在這本自傳體的家族傳奇中,我們看見一個苦難與輝煌並存、希望與幻滅同在的時代。——柯裕棻(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閱讀他的影像與文字,讓人同時又哭又笑,又是感嘆又是讚嘆,只能說:痛‧快‧極了。——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每一個異鄉人,不論是地理或心靈國度的,都能在這本書中看見自己的倒影。——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跨國灰姑娘》作者)

以電光火石般殘酷又妖艷的記憶切片,剪輯家族遷移與情欲的脈脈長河,愛恨情仇因之有了得以承載的身世與厚度。——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作者)

催淚但不煽情,喧囂中又有著奇特的冷靜,這是Mickey獨有的魅力。無論是用影像還是用文字,Mickey是說故事的能手。——黃長玲( 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這個織進台灣社會發展肌理的家族傳奇與成長故事,是理解我們自己與這個時代的開眼角度。——吳嘉苓(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也因為有像他這樣捨己的人,讓我們對自己自顧自私的生命,不禁自慚形穢了。——方念華(TVBS新聞主播)


通常若聽到有人厚臉皮地自稱「才女」,身為記者的我多半會在心裡暗暗地嗤之以鼻,陳俊志是唯一的例外。
——張士達(《中國時報》記者)

 


他讓死去的姊姊,死去的故舊在他筆下重生,在文學的領域裡活著,永遠永遠。──李幼鸚鵡鵪鶉(影評人)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是本極為令人動容的影像書。──虞戡平(導演)

﹝部分摘錄,完整推薦語請見本書﹞

  他們一力挺本書:
 
  王小棣(導演)  王宣一 (《天色猶昏,島國之雨》作者) 
  方念華(TVBS新聞主播) 甘耀明(小說家)
  朱天文(作家)  朱天心(作家)
  朱偉誠(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李烈(《艋舺》監製)
  李昂(作家)  李志薔(導演)
  李幼鸚鵡鵪鶉(影評人)  吳嘉苓(台大社會系副教授)
  吳洛纓(劇場導演‧影像編劇)  范雲(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林正盛(導演) 周美玲(導演)
  胡淑雯(《哀豔是童年》作者) 柏蘭芝(任教於柏克萊大學)
  洪國鈞(美國杜克大學教授) 侯季然(導演)
  柯裕棻(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郝譽翔(作家)
  夏鑄九(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夏夏(《煮海》作者)
  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陳大力(攝影師/也是作者的表弟)
  陳正國(中研院副研究員 ) 陳文玲(《多桑與紅玫瑰》作者)
  陳雪 (小說家) 陳坤厚(導演)
  陳建騏(音樂人) 陳建志(《流水年華鳳飛飛》作者)
  許佑生(作家) 陳怡謀(《無偶之家,往事之城》女主角)
  張小虹(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張士達(《中國時報》記者)
  張娟芬(《殺戮的艱難》作者) 馮賢賢(公共電視總經理)
  黃長玲( 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彭渰雯(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副教授)
  喻小敏(本事文化副總經理) 愛亞(作家)
  楊力州(《被遺忘的時光》導演) 楊索(《我那賭徒阿爸》作者)
  虞戡平(導演) 蔡崇隆(紀錄片工作者)
  聞天祥(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執行長) 劉梓潔(《父後七日》作者)
  黎煥雄(劇場導演) 賴正哲(晶晶書庫創辦人)
  鴻鴻(詩人•導演) 藍佩嘉(台大社會系教授•《跨國灰姑娘》作者)
  蘇芊玲(性別教育推動者‧任教於銘傳大學)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作者)
  顧玉珍 (前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深情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