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垃圾車法則遏止校園霸凌
有人曾經問我:「聖經最重要的戒律是什麼?」我的回答是:「不可袖手旁觀。」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威塞爾(Elie Wiesel, 1928–)
我很希望能夠立即在中小學推動「向垃圾車說不!」。
學校的使命,在於教育學生、協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品德。當我們的子女分心而疏於學習,且任意傷害別人時,表示學校沒有達成使命。在美國,每天有五千八百萬中小學生上學,世界各地更有十億多人。他們是我們的家人,住在我們的社區,我們會在街上和他們擦肩而過。我們和他們相處的經驗,會影響每一個人。
如果孩子們在學校的經驗良好,家人、朋友和社區將同蒙其利。經驗不好,則每個人同受其害。
校園霸凌現象不容忽視
年輕的教育工作者菲利普斯(Rick Phillips)、李尼(John Linney)和派克(Chris
Pack)在合著的《安全學校大使》一書中,列舉了一些驚人的統計數字,讓我們警覺到學校中霸凌行為的普遍性和嚴重性。
‧史丹福大學和路西爾派卡德兒童醫院於二○○七年所做的一項研究發現,二○○六年,全美國有九十%的小學生曾經遭到同學霸凌,約六十%曾經參與某種霸凌行為。
‧二○○四年發表的一份針對八到十二年級隨機取樣的約一千九百名學生做的五年期研究報告,讓我們得知這些現象:
* 團體活動時遭到排擠:六十七%(「有時」時佔四十三%,「經常」佔二十四%)
* 遭到謾罵:七十四%(「有時」佔四十七%,「經常」佔二十七%)
* 遭到取笑:六十二%(「有時」佔四十五%,「經常」佔十七%)
* 遭到拳打腳踢:四十六%(「有時」佔三十五%,「經常」佔十一%)
* 遭到脅迫:四十二%(「有時」佔三十三%,「經常」佔九%)
所有這些霸凌行為,對受到影響的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菲利普斯、李尼和派克指出,研究報告證實了孩子身心受創的程度。「《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兩篇研究報告指出,成為目標的孩子和攻擊者,遠比其他人更容易發生胃痛、頭痛、尿床、睡眠問題、焦慮、不安全感和憂鬱。值得注意的是,發生這些症狀的比率以遭霸凌者為最高,其次便是霸凌他人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最近針對兩千名六年級學生和他們的老師,進行一項研究。這項研究強化了先前的發現,也就是遭到不當對待的受害者,出現廣泛的健康問題,包括頭痛、肚子痛和失眠。」
霸凌不限於學校和遊戲場所。它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傳染到我們的社交媒體,而且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發生。網際網路尤其適合霸凌,因為它給霸凌增添各種方法,張貼傷害別人的照片、影片和評論,而霸凌者的身分卻能加以隱藏或偽裝。以前的霸凌是打你的肚子,新的霸凌則是從背後偷襲。
教導垃圾車法則
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中學老師威爾柏(Ron
Wilber)知道霸凌是怎麼一回事。他曉得霸凌對孩子造成的破壞性影響,也因此採取行動,教導學生了解垃圾車法則。
過去兩年,威爾柏在任教他的六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每學期的西班牙文課程一開始,就在課堂上宣讀垃圾車法則。他讓學生知道,他的課堂上不允許垃圾車。學生絕對不可以嘲弄他人、散播謠言,或者背後說人壞話。威爾柏不許這些事情發生。若是有人行為硬要像垃圾車,他絕對會加以處置。
威爾柏曉得他負有責任,所以必須訂出規則。他要孩子們把全部心思放在學習上,不要有傷害別人的念頭。這是整個計畫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威爾柏期望他的學生能夠挺身護衛別人。他期望孩子們看到有人開始揶揄或者霸凌別人時,能夠馬上大喊:「垃圾車!」彼此嬉鬧固然無傷大雅,但是傷害別人就太過分了。一旦玩鬧變成惡意傷害,就必須有人大喊:「垃圾車!」
威爾柏說明他和學生第一次分享垃圾車法則的情形:
我和他們談霸凌,告訴他們霸凌者就是往別人身上倒垃圾的人。霸凌者是垃圾車。然後我問:「是不是有人曾經當眾遭到捉弄?」果然有許多隻手舉了起來。然後我又問:「當你們被捉弄或者嘲笑時,有沒有人出來幫你們?」他們紛紛提到遭到霸凌時孤單無援的情形。「感覺如何?」我問。答案都一樣:「好可怕。」這時我說:「從現在開始,如果有任何人遭到霸凌,你們要幫助那個被捉弄的人。你們要大喊:『垃圾車!』當你們這麼做時,我會立刻停止講課,直到處理好這件事為止。」
實踐垃圾車法則
威爾柏在課堂上利用角色扮演,讓垃圾車法則生動靈活地呈現出來。他請某個學生假裝嘲弄另一個學生,然後全班大喊:「垃圾車!」接著威爾柏問被嘲弄的學生:「有人出來挺你,感覺怎麼樣?」孩子們一致認同:「棒極了。」
威爾柏的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學生們會在講出傷人的話之前相互制止。「只要有一個人大叫『垃圾車!』,霸凌者就會縮手,」威爾柏說。「他們曉得受欺負者並不孤單。有人支持這些無辜者。只要這麼做就夠了。」
威爾柏在課堂上的經驗,得到心理學家裴柏勒(Debra Pepler)和克瑞格(Wendy
Craig)在其論文〈改變霸凌〉中的進一步證實:同儕干預後,成功制止霸凌行為的機率將近五成。
裴柏勒和克瑞格在其論文〈校園霸凌與受害觀察〉中指出:「在八十五%的霸凌事件中,同儕在某種程度內都有涉入……三十%的事件中,同儕是以侵犯者的角色,積極參與霸凌行為,二十三%的事件中,同儕則只是旁觀霸凌行為。」這份研究最叫人不安的統計數字,是同儕只在十三%的事件中插手聲援。若孩子們學習垃圾車法則,他們會更願意見義勇為。
威爾柏指出,大叫「垃圾車!」之所以有用,是因為可以有效制止霸凌繼續進行。因為這表示有人目擊霸凌行為,而且高聲為他講話,使霸凌者知難而退。威爾柏說:「有越多目擊者眾目睽睽,霸凌者越難得逞。」
政策不再流於形式
反霸凌政策是校方維護學生身心安全極重要的一部分。每個人|不只是學生和老師,也包括行政管理人員與父母|必須明確了解什麼行為是可以接受的,什麼行為是不能接受的。
問題是,少有學生能熟記政策內容。這正是垃圾車法則可以派上用場的地方;它以易於理解和付諸行動的方式,讓政策富有生命力。一旦學生學會了垃圾車法則,他們就會帶著它到每個地方|穿過學校走廊和教室,進入社區與家庭。
學生的成長故事
威爾柏最近要學生寫下垃圾車法則如何使他們的生活發生變化。他要他們跟我談談自己的親身經驗。每個人的故事都發人深省,我收錄其中三則如下:
過去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好孩子。我上教堂,努力當個好學生。但最近我卻讓自己墮落了。我一直注意到自己內心好像失落了什麼東西。隨著日積月累的壓力(就像拼圖片拼起來不是很合那樣),我開始攻擊朋友、家人和遇到的任何一個人。只要一點小事,就會讓我心煩。在我接觸垃圾車法則之前,我幾乎疏遠了所有的朋友,對信講話很不客氣。後來,威爾柏先生在課堂上介紹「垃圾車法則」,喀嚓一聲進了我心裡。原來我是垃圾車。我把我看到的所有負面東西都收集起來,然後往不相干的人身上扔。你的訊息改變了我。謝謝你讓一輛垃圾車停了下來。
—賈桂琳,十三歲
有一天放學回家,我發現父母正在吵架。父親指責母親,說她整天在家,不像他得在外頭奔波。其實,他並不了解家務事有多麼繁雜。母親其實也會到父親的公司打雜、幫忙繳帳單、將文件歸檔等等。父親卻說,這和他所做的事情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眼看著他們正吵得不可開交,我突然大喊:「垃圾車!」他們全愣住了,看著我問:「你說什麼?」我解釋給他們聽。話還沒說完,他們就停止吵架了。垃圾車法則幫助我讓父母停止爭吵,也幫助他們了解他們吵的是相當愚蠢且無意義的事情。
—亞立克,十三歲
有一天,上世界文化課的時候,好幾個同學對著一個同學揶揄辱罵。老師試圖制止,但情況更糟。我決定站出來替被欺負的人講話。我走到全班同學面前嚴肅地說道:「只有垃圾車會把垃圾往別人身上倒。」同學們這才安靜下來。
—史蒂芬妮,十一歲
問對問題
不論是學生、老師、行政人員或家長若能學習垃圾車法則,便能在看到垃圾車的時候幫助它們。他們可以問霸凌者:「你今天為什麼會成為垃圾車?什麼原因讓你往別人身上倒垃圾?」藉由這種方式,很容易切入困難的談話。光是責罰不是辦法;我們必須幫助孩子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
當我們看到孩子任由垃圾車欺凌,我們有機會幫助他們。我們曉得,予取予求,只會增長霸凌者的氣焰,讓自己遭到更強烈的霸凌。我們可以問被霸凌者:「你不是垃圾車,為什麼要收那麼多垃圾?是什麼事使你變得那麼脆弱?」
問這些問題,可以開啟一道機會之窗,看看我們能做什麼事,幫助孩子增強信心、穩定舉止,以及不再那麼脆弱,任憑霸凌者傷害。
垃圾車法則很「酷」
孩子們總是傾聽容易理解的資訊,並把它們牢記在心,而對無法理解的訊息則當作耳邊風。垃圾車法則幫助學生以容易理解的比喻和故事,記住和傳達寓意深遠的訊息。他們的同學、夥伴、朋友、鄰居、家人都懂得這個訊息。垃圾車法則幫助孩子了解,聲援別人不只是做對的事,也是很酷的行為。
老師平常要處理的事情已經夠多了,當然不想沒事找事,執行複雜的方案。他們迫切需要在課堂上容易執行、而且效果立現的訊息。垃圾車法則正合所需。
垃圾車法則也可以和許多學校十分重視的人格養成計畫相輔相成。舉例來說,在美國三千所學校中,威爾柏和其他老師使用一套叫做「捕捉孩子的心」(Capturing
Kids
Hearts?)的計畫。這套計畫有助於「在老師和老師之間,以及老師與學生之間,建立正向、具有建設性、相互信任的關係」。「安全學校大使計畫」(The
Safe School Ambassadors Pro-gramR)則有超過五百五十所學校參加。
消除霸凌者的力量
學生們學會垃圾車法則後,萬一他們不幸成為霸凌的目標,只要「微笑、揮手和祝福霸凌者」,而不收下垃圾,便能很快化解狀況。
心理學家皮克哈特(Carl Pickhardt)在他寫的《為什麼好孩子行為殘忍》一書中,談到不要把別人的取笑當真:「如果受害人不把那些負面的言詞放在心上,那它們就不可能傷到人……事實上,取笑他人的行為,透露了嘲弄者的內心世界;他們攻擊的目標,往往讓他們感受到威脅和不安。」
當我們讓霸凌者知道,他們沒有能力傷害我們,就能消除他們的力量。
宣告你的「向垃圾車說不!」
要強化垃圾車法則的訊息,最簡單快速的一種方式,是在校園張貼「向垃圾車說不!」海報。海報傳達的訊息一清二楚:「我們不接受垃圾。我們不散播垃圾。我們不是垃圾車!」
向垃圾車說不
我們都以某種方式和孩子們產生聯結。我們扮演的角色可能是父母、兄弟姐妹、親人、朋友、鄰居、師長、校方或關心孩子的社會人士。你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使學校對孩子的幫助更多?你可以如何讓學校成為「向垃圾車說不!」空間?
寫下你能幫助孩子的兩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