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以前,我都還覺得母親談到時間時格外誇張。每次聽她撥電話給一個老鄰居,兩個人在電話裡動不動就說「三十年以前……」。那個數字在她們的對話裡如此廉價,如此輕易,彷彿三十年僅是瞬息,彷彿昨日。僅僅就在十年以前,我有時還會跟朋友說,想當年我們大學的時候……十年前大學時代才過多久?不過七年而已。但正如你所讀到的,此刻我用了「十年」來作為敘事的標記。僅僅就在十年以前。
時間就像金錢,隨著數字增高計數的單位也將隨之提高,童年時覺得五塊錢跟十顆彈珠是不得了的財產,而今我們感嘆的可能是一個月動輒上萬的房貸。而只要你的生命沒有中止,年齡永遠都在增加,就像沒有人理會的債務。
當我第一次讀完《邊境行走》時,不禁想到,若要敘述我的記憶,可以化約成幾次的「踏境節」?
踏境節是貝根城的傳統節慶,每七年舉行一次,每次三日。在踏境節期間,全城民眾都以歡慶的心情來參與遊行,踏行邊境。抓住這個關鍵語,我們不難覺察,「踏境節」就像一只沙漏、一個量杯、一條捲尺,它成為小說裡兩個最重要的主人公凱絲汀與懷德曼記憶無限偶然、離合、機緣與試探的時間度量。抓住這個指標,作者施益堅(Stephan Thome)把幾次踏境節重構時序,便形成《邊境行走》的敘事節奏。
這樣的寫法乍聽之下簡單,但真正處理起來就會知道,龐雜的記憶和敘事,如何在不刻意標識年代的情況下,僅以「那一年的踏境節」就得以讓讀者循線入戲,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以為作者最主要的手法就是「以緩慢代替匆促的敘事」。初讀「第一部 青石」的時候,我一度覺得敘事未免太過緩慢了,從凱絲汀與鄰居普萊斯太太在超市的邂逅,到兩人共乘回家,凱絲汀送普萊斯太太一束花園裡的丁香,這段其實也可以用三句話解決的敘事,就耗去整整十頁。但細心的讀者當會發現,這個段落的細節纖毫畢現,暗埋線索,直到四百頁以後才漸次彰顯它的力量。這讓人不得不佩服這位甫出手就入圍德國圖書獎的小說家,在布局上的沉穩內斂、定謀遠慮。
然而弔詭的是,要以每次舉辦三天的踏境節,處理忽忽而過的七載,再怎麼「緩慢」也都是一種「時間的剪/簡裁」,於是,如何讓讀者「凝視」這三天,甚而能主動將被拆解的每七年的三天重構,達成彷如「踏境」般的逡巡,其實同時考驗著讀者和作者。
而在數個踏境節來去的時空當中,讀者漸漸發現,二十幾年的光陰,小說裡每一個人物所各自面對的艱難人生,竟就在五百頁的翻閱中忽忽而逝。我發現,這是因為全書精采的情景描寫與對話吸引了我,而作者刻意放慢節奏,不憚繁瑣的敘事,其實並不「緩慢」。反而是像暗示了書中主人翁彷如你我,看似平凡,卻難以被一語說盡的生命悲歡。於是最終,「踏境節」又轉化為一種提醒,一句警告,一個頓號。讓讀者闔上書本之時回顧過去──我們究竟忽略、錯過了自己多少生活的細節?
當讀到普萊斯太太說:「我們不再是二十啷噹歲,不再是美好的生活還在眼前。我們也還沒有七十歲,並不是生活已經過去了。我們是四十幾歲,生活正在經過我們。」她因此邀請凱絲汀到性愛夜店做一次性冒險。等到凱絲汀答應了,她在路上卻又因敏感而誤以為凱絲汀看輕她,痛陳「如果萊茵街上開了一家店可以修改生命,通知我一聲!」時,我不禁為施益堅作為一個小說家的才能深深折服。只有真正的小說家,才能創造出讓讀者覺得,自己一直想說,卻始終未能準確地說出來的那些話。我們的生活看似千般萬種,其實回顧時的喟嘆,往往如斯相似。
德國偉大的小說家鈞特‧葛拉斯(Günter Grass)曾用「剝洋蔥」這樣的意象來形容回憶:「洋蔥皮層層疊疊,剝掉又重生;如果用切的,洋蔥會讓你流眼淚,只有剝掉它,洋蔥才會吐真言。」在閱讀《邊境行走》時,我有時會想,這段話用在這部以細節見長的小說,或許也甚為得當。快刀一切固然快意,但慢慢地剝洋蔥皮,讓那些我們曾經在過日子的過程中,被忽略的細節,一一被喚回,重新昭示那些緩慢及其所創造的事,不才是造就我們人生的重要肌理嗎?
有時我會想,如果不是藉著寫作,那些曾經影響我們生命決定的物事,必然隨著時間的磨損,終於失去細節。當我母親說,「三十年前我們如何如何」的時候,或許裡頭最令人感傷的是,當我們老去回憶一生經歷的一切時,「留下一小部分,跳過絕大部分」,已經是不得不然的回憶方式。
這或許就是像《邊境行走》這樣一本充滿細節的小說,對讀者最大的啟示:緩慢地回憶那關鍵的幾日,終究會理解,我們平凡的人生,究竟創造了什麼樣的平凡,對自己卻意義非凡的記憶。
這也使我想起,小說裡寫到凱絲汀的兒子丹尼爾在九歲參加踏境節時,一心想當「競走者」的情形,這孩子總是一馬當先,並頻頻回頭抱怨母親:「怎麼這麼慢!」而小說末尾倒敘回凱絲汀年輕時(當時當然還沒有丹尼爾)參與踏境節,第一次聽到同學介紹踏境節的歷史時,問說:「為什麼七年才一次呢?」
這名也不明就理的年輕同學考慮許久,給了一個無關民俗歷史的答案:
「需要的時間就是這麼長吧。」或許,創作或閱讀一部像《邊境行走》這般的動人小說,亦復如是。
(吳明益,知名作家,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所副教授、國立中興大學人社中心研究員,著有《本日公休》、《迷蝶誌》、《虎爺》、《蝶道》、《睡眠的航線》、《家離水邊那麼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