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說書:《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日本六○年代的思想之路》

撰文◎黃秀如|左岸文化總編輯

反對修改勞基法、反對同婚入專法是蔡政府上台後,引發最多輿論討論、也吸納最多年輕人參與的社會運動。在此同時,推動年金改革、成立不當黨產委員會、通過公投法與促轉條例,也是在立法院激辯、街頭上抗爭的社會議題。這些因為民進黨全面執政而以為所有的公平正義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實踐的社會運動卻屢屢踢到鐵板。原因是什麼?是民進黨墮落了嗎?是威權體制根本沒有瓦解嗎?是運動團體的策略錯誤嗎?是台灣社會的公民意識尚未覺醒嗎?還是那個鮮少在運動中被提起的中國因素和美國因素從中作梗呢?

如果我們想要在二十世紀的歷史找到可以參考研究並作為借鏡的對象,遠的三○年代就不用說了,和我們的文化有一段差距的西歐也不用說了,最適合拿來對照的就是我們的鄰居:六○年代狂飆的日本。同樣是受到美國支配的國家(台灣還要加上被中國影響),同樣在國內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日本是針對美軍駐日、安保條約、修改憲法、被迫進入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台灣則是針對中國的經統、文統以及口頭上的武統),同樣在社會上有一群意圖透過社會運動來改變現狀的知識分子與學生(日本甚至還出現了武裝游擊隊,當然那跟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風潮席捲全球有關),同樣在從事社會運動的過程中與既存的政治社會建制產生嚴重衝突(例如大學生佔領學校、勞動者罷工、群眾包圍國會)。到了後來日本的社會運動因為過激化、暴力化、污名化而引發人民反彈,再加上經濟高度成長所帶來的消費文化把人心給馴化了,那場試圖改變世界的運動就這樣失敗了。

但真的什麼都沒留下來嗎?本書作者安藤丈將認為,當然不是。如果當年的新左運動只是煙消雲散,那麼三一一福島核災後的反核、環保、食安、反全球化、反(美軍)基地、反修憲(第九條)等一波又一波的社會運動,動能從哪裡來?作者試圖透過爬梳日本六○年代的新左運動歷史,證明當代活力十足的日本公民社會,正是這場運動所留下來的遺產。

#戰後日本      #社會運動       #新左

  • 日本社會運動
  • 西方新左
  • 台灣社會運動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
  • 定價0元
  • 優惠價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