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敍事的基本架構是「可以確定的是,中美進一步擴大衝突,短兵相接的可能性不容小覷。」換句話說,中美雙方都難脫出修昔底德陷阱;而兩岸之間國族主義情緒的對立隨著台灣的民主化與中國崛起,以及人權自由的緊縮而持續上升。書的前十二章,描述的是一九九六年到二○○八年台海緊張;十四、十五兩章刻劃的是二○一六年到二○一七年的台海僵局;中間插入陳、馬英九一段兩岸關係和緩喘息時間的第十三章。整本書涵蓋了前後三十年,其間砲艦往來互別苗頭、政客權變浮沈、國家政策左拐右彎、兩岸國力消長上下,真是變化多端;但大家終將發現所有英雄、豪傑、政客、學者說客各顯神通、互相角力精彩演出,僅是政經大架構下的歷史大戲的道具芻狗。當我們把二○○八年前十二年和二○一六年後短短一年多互相對照,看盡書中生動情節後,更覺大結構之嚴峻令人直冒冷汗。
在現實主義的理念下,作者頗有和台北長期流行的主流論述相反的觀點,例如他強調「必須承認台灣的民主發展將其推上與中國分離的道路上」,這就和「只要民主就好,不談統獨」的好形象主流論述格格不入 ;他還說「貿易往來頻繁的國家不會交戰」並不符合事實,也與冷戰結束後當道一時的新自由主義迥然異色。他這樣說,雖然極不討主流論述之喜,卻讓我們更能看到事情真相,令我們不再迴避事實。
--林濁水,〈推薦序〉,《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台灣問題專家四十年的深度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