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國信仰在當時所發揮的作用,那就是它規定了日本人的生與死的意義。


戰死時他們是日本人,所以死後不可能不是日本人。他們是作為日本的士兵、懷著死後能被祭祀在靖國神社的心情而戰死的,所以不能因為遺屬們的要求就撤銷合祀。既然是他們自己要求和內地人一樣協助作戰、自己要求作為日本人參加戰鬥的,那麼,被祭祀在靖國神社就是理所當然之事。在臺灣,大部分遺屬對合祀是持感謝態度的。

(載1987年4月16日《朝日新聞》)


此後,靖國神社拒絕了包括韓國遺屬提出的要求在內的所有撤銷前殖民地出身者合祀的要求。

池田的這番話使人們不得不認為,雖然戰後幾十年過去了,靖國神社的殖民主義本質仍然絲毫沒有改變。因為「戰死時是日本人」,前殖民地出身的陣亡者就永遠得做為殖民統治下的「日本人」,當宗主國的「囚徒」。說是他們「自己要求和內地人一樣協助作戰、作為日本人參加戰鬥」的,世上還有比這更自以為是、更傲慢無比的邏輯嗎?如果這不是殖民統治者對被統治者抱有的自以為是和傲慢無禮的態度的話,又是什麼?

                                        --〈「英靈」之名下的囚徒〉,《靖國問題》

遠足‧大河日本史


  1/0.0
戰爭責任


  1/0.0
犧牲的體系


  1/0.0